中科大家长论坛

标题: 关于“所系结合、全院办学”一点想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医生    时间: 2010-4-18 09:33
标题: 关于“所系结合、全院办学”一点想法
关于科大的生源质量问题是近年来困扰科大的一件事,科大将来办学质量问题也是许多有识之士担忧的问题。近年来,科大招生办老师、科大已毕业学生、科大家长以及许多对科大了解,并有科大情结的人为之着想出了许多办法,也为科大招生工作呐喊助威,但在某些地方仍不尽如意,许多人不知道、许多人以为是在北京、更有一些人在唱衰她,虽然有多种因素,但我认为在目前国家现有政治格局体制下,地域因素仍然是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政治体制决定经济基础)。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抓住“所系结合、全院办学”这个平台是最好、最有捷径的办法。
   (关于地域因素的问题许多人可能有不同想法,对此不应定认同,但我是要强调,目前地域因素是制约科大持续、有效、快速发展的最决定因素。比如:引进人才、优质生源、资金投入等。我想这是不争的事实。钱老等人都已意识到了,我们没有必要不承认。)
   关于“所系结合、全院办学”科大已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我认为还不够,据我了解到高中生的情况,最起码在高中生中、在高中老师中没有得到重视。我手头没有更多的所系结合、全院办学的具体方案,我只能不知觉谈一点想法。如果有冒犯的地方请多多谅解。
   一、科大“所系结合、全院办学”的优势:一是科大是中科院唯一的一所学校(无病呻吟),同时又是“985”:211学校,比科大所有院所有优势。二是科大可以选择的院所比办学初期选择的院所多学多,科大在合肥,可以选择的院所更多,如果在北京,可能多限于北京地区,但目前,可以选择的地方更多。可以吸取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人文知识、理念观念等,可以这么讲,如果科大的“所系结合”做好了,可以办成全国最多元、最超前的大学、也可以办学生培养成最思维活跃的学生。这一点,香港大学金润专业的学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所系结合、全院办学”形式上的想法:尽管说形式是外在的的,内涵是主要的,但我想在目些方面形式上能起到一定作用。部分情况下、形式决定内容。一是给所系结合,设立英才班的研究所一定的“番号”。比如,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就可以给“数学二系”(具体叫生命名字可以讨论),长春材料所就可以加挂“材料二系”,虽然名字简单了一点,但我想比单纯的什么“英才班”要好。二是直接聘请研究所得老师,并不一定都是所长、院士、普通的研究员、助理研究员都可以,授予一定职称,让他们主动融入到科大的教学中去。这些指标可以单设,科大内部设定。叫教学专干也好,叫其他什么名字也好。三是学生户口问题。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的学生户口。目前虽然可以不转,但将来如果成熟了、可以就近转到虽在院所,一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所系结合、全院办学”内容上的想法:一是所系结合院系、课程一定要共同商量设置,但可以有差异。差异可以培养出不同眼光的学生来,可能某些院所课程设置上有异议,这是很正常。二是在研究生培养上,可以互换、探索文凭"双证“比如在某些在两边同时修过课做过实验的学生可以同时授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毕业证书。这就某些地方有好处。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是同时出现的。
作者: pan    时间: 2010-4-18 09:57
实质上把科大老师的户口全挂靠到科学院在此基础上科大老师与科学院之间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动态交流,那么人才引进中存在的劣势就变成优势了.(因为在中国户口是个大问题,是每人都不能回避的)
作者: 风铃草    时间: 2010-4-18 11:25
确实是比较好的建议!
作者: 李医生    时间: 2010-4-18 11:30
三是科大可以给开展所系结合德尔研究所(院)联合盖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产权归研究所,使用权归科大。尽管吃点亏,但长远看是值得的。
  四、北京教学管理部要扩大规模,完善职能,提高效率。北京教学管理不不单单微做大研的学生提供服务,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其主动与科学院、教育部联系的机会,同时为科大校友、在校学生提供在京一条龙服务。科大在深圳校友可有微在深圳工作生活的校友提供服务,科大北京教学管理部更应该完善职能。目前,在不能增加实体职能前提下,是否可以为在合肥工作的引进人才配偶提供包括户口等服务。二是可以逐渐引进资金扩大在北京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功能。科大目前部分校友已经羽翼丰满,可以为学校提供帮助,在合肥不一定达到目的(不管是商业的还是政治的),在北京可能产生作用更大。
   (有些想法有一点幼稚,欢迎商讨)
作者: 前进科大    时间: 2010-4-18 11:39
目前地域因素可能是制约科大的一个因素,但不应是最决定因素,长远看更不是。
只要科大不断深化与中科院的联合办学,长期保持非常高的本科生深造率,尖端科研成果不断,甚至出一个诺贝尔奖,就不怕科大不火。
另外,随着全国唯一的地域经济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部署实施,安徽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2009年,安徽GDP总量突破一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14个万亿省市俱乐部成员,合肥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
作者: 前进科大    时间: 2010-4-18 11:47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的经济和合肥的交通跟现在比差别巨大,不是照样报考科大的各省市状元趋之若鹜吗?地域因素肯定不是决定科大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几年,安徽乃至合肥的立体交通发展迅猛,合肥到周边大城市日益方便快捷,正在大步向区域交通枢纽迈进。
从纵向历史看,地域上的颓势正在淡化和消除。
作者: 李医生    时间: 2010-4-18 13:10
对于地域的问题,我知道肯定有许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但事实上科大去年在浙江招生时提出的口号是:一个离北京最远的地方,但是离纽约最近。为什么要提出如此口号,说明了什么。交通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它因素还很多。比如就医问题、项目申请问题,孩子上学问题等等,都是引进人才时需要考虑的。学生接受新事物,对某些问题的判断上,特别是某些专业参与国家有关政策决策上,地理位置却有优势。很简单,一个是合肥人、一个是北京人、到北京办事,你说你是合肥占优势还是北京占优势,实事求是讲,北京绝大多数情况占优势。
  我想要表达的是,在目前地域因素不能改变的前提下,所系结合、全院办学一定是全方位,而不是办几个英才班、几个研究所就能体现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也举办了英才班,是否也是所系结合的产物。所系结合,全院办学不仅从内容、形式要全面融合,要让中科院的研究所认同中科大,更要让科大学生能够全方位享受到所系结合所带来的好处,体现院所结合产物。
  原来钱老讲过课、贝劳讲过课,现在有多少兼职主任为本科生上过课。如果确实要办好所系结合,就一定要体现原来办学理念、并付诸实施。
作者: 风铃草    时间: 2010-4-18 13:20
我个人比较赞同李医生的说法。全方位的所系结合当然是具有很多优势,只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作者: liw59    时间: 2010-4-18 16:06
从纵向历史看,地域上的颓势正在淡化和消除。  这是发展趋势,关键是学校内部教科研管理如何再向更深层次发展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作者: 子承父业    时间: 2010-4-18 19:52
关于“所系结合、全院办学”的误区

所系结合、全院办学的最大误区是冠以各类名称的×××班。试图吸引眼球,而给人以陷阱的嫌疑。中科大就一个少年班,一个00班,足矣!
举个例子,清华力学有这样的班,吸引了高分考生,同时把几乎全部的航天员拉去进修,成为硕士,这样的资源不一定都能争取到,各类冠名的班,你们要把00班,少年班置于何地呢?
还是老老实实的“所系结合、全院办学”,到中科院相关所,建立本科导师制吧,最实惠的。
作者: 风铃草    时间: 2010-4-18 20:02
说的有道理!实实在在才是真!
作者: 踏月追风    时间: 2010-4-18 20:33
科大的所系结合,据我所知,在华班稍见了一些成效。孩子说数学所的老师们前一段时间经常到科大做讲座,他们大一的学生都有一些收获。据说暑假他们还要到数学所去参观体验。如果有一个实质的非随意性的联合培养计划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我觉得科大领导层的眼光应该放远一些,比如说在国外招聘人才,一定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华人英才身上,既然科大在海外声誉颇佳,为什么不请一些在某一领域有影响的国际精英呢,那怕是利用假期做一些专业讲座,或做客座教授等等,至少人家还不用考虑户口问题。
科大在合肥的地域劣势无容置疑,现在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了,地域差距很明显。在这种形式下,科大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重新得到高分考生的青睐!
作者: lao90286    时间: 2010-4-18 20:46
本科导师制是个好东西,可是现在科研人员的压力相当大,怕是没有时间。
作者: 夏老师    时间: 2010-4-19 07:20
也就是说目前“所系结合”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或者说,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可能由于体制问题这种“结合”的力度还不够大吧...!?
作者: Aqzyj    时间: 2010-4-19 20:49
本帖最后由 Aqzyj 于 2010-4-19 21:06 编辑

兼职系主任不(或很少)为本科生上过课,是因为ta是主任而不是教授吗?
多一个兼职系主任,学校可能就多一个院士,也多一个主任了,多好呀!
作者: 科大新问    时间: 2010-4-21 09:24
关于科大的生源质量问题是近年来困扰科大的一件事,科大将来办学质量问题也是许多有识之士担忧的问题。近年来,科大招生办老师、科大已毕业学生、科大家长以及许多对科大了解,并有科大情结的人为之着想出了许多办法 ...
李医生 发表于 2010-4-18 09:33

    同意李医生的意见.我们有些班的名称是该改一改,什么"华班"、“诺班”、“贝班”等等,给面人一种急功近利、浮躁的感觉。正像原北大校长在最近发展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大学建设上不能急功近利。
    另外,科大的宣传上,不要总把出国率第一放在嘴上。其实,是否出国留学,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单一的或者过分地宣传科大的出国率,争议也是比较多的。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以更宽的视野、更宽的角度不考虑和选择。
作者: 来看看    时间: 2010-4-21 09:46
本帖最后由 来看看 于 2010-4-21 09:52 编辑

我觉得科大和中科院联合培养学生的英才班应该多多益善,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而且取名为“华罗庚班”“严济慈班”“贝时璋班”等,非常好,本来就应该这样。
首先,这些大科学家,都是科大的创始人,曾是科大的校长、副校长或者各院系的主任。
以他们命名既是缅怀他们,也是让科大的新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记住科大的历史。
同时,这些以著名科学家冠名的班级,在树立学生荣誉感的同时,也激励着他们以伟大的科学家们为榜样,科技报国。

科大的出国深造比例第一当然要大力宣传,毕竟这是科大的优势之一。
清华招生时,就把清华留美博士人数第一的新闻放在手边,随时给考生和家长看。(而且还有人造假说清华北大的出国深造比例第一。)
科大的宣传并不单一吧。我看除了出国深造,科大招生论坛上也有很多关于科大就业、科大的科技成就、培养的国内外科技精英的文章。而且科大师生也一直强调,不要单纯地为了出国而出国,一定要有明确的人生规划。

大家不要狭隘地把出国深造等同于留学不归,这恐怕才是引起争议的最主要根源。
国家现在每年出很多钱让各大学公派学生出国深造,清华、北大、科大等校每年都有150人的名额,足见国家是支持出国留学的,也知道出国深造对于科技人才培养的深远意义。 (当然,科大的公派名额从来就没有用完过,因为学生们宁愿自己申请国外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后,你的眼界更开阔,选择的余地也更大(国内、国外就业都可以),不是么?可以毕业后马上回国就业,也可以先在国外积累更多的知识和工作、管理经验,再回来。不是么?

8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现在很多人都以“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的形式回来为国效力了。
作者: cn.anqing    时间: 2010-4-21 10:26
学习领悟大家的讨论。
    “所系结合”的完美完善,个人感觉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简单事情,主管的院方应诺程度也要辨析的。
    资本主义的许多东西、包括学府都是发展了好多年才得以定论定性;伟大的社义国家的短期事项,急于论定早了些,以偏概全反而会掩映了将来的完美。
作者: cn.anqing    时间: 2010-4-21 10:30
“来看看”铜制的行文用字严谨、意思表露明白,完稿反复雕琢,严重学习一番。:victory:
作者: 深蓝    时间: 2010-4-21 11:52
和人大合并,大一大二在合肥,大三大四在北京。
作者: 绿荔    时间: 2010-4-23 15:54
所系结合、全院办学的最大误区是冠以各类名称的×××班。试图吸引眼球,而给人以陷阱的嫌疑。中科大就一个少年班,一个00班,足矣!我有同感。
作者: 来看看    时间: 2010-4-23 18:21
科大是一所非常诚实、实在的大学。科大的这些班,是科大和中科院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产物,以曾担任科大校长和院系主任的著名科学家冠名更是合情合理。不知道陷阱何在?

你看看人家浙江大学,国内外深造比例只有科大的一半,但所有的理科专业打包成一个“理科实验班”,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都打包成一个“工科实验班”,所有的文科专业都打包成一个“社会科学实验班”,然后就是“竺可桢学院”。浙大那才叫真牛呢,能把上千人的N个专业合并成一个“实验班”。

上海交大的本硕连读班吸引了不少顶尖学生吧?结果实际情况呢?淘汰率高达75%!
考生和家长在报考前,谁知道?不是完全被忽悠了么?
http://bbs.sjtu.edu.cn/bbscon?board=forum&file=M.1224335454.A

再看看科大,全校平均70%的国内外深造比例(其中全奖出国深造比例25%),全国第一。
以科大的教育水平和毕业生出路水准,科大所有的院系都是名副其实的“实验班”“基地班”“精英班”“连读班”。是不是? 你拿其他大学的那些班,有几个国内外深造能比得上科大的普通班?
我看,科大实在是太呆板、太老实了。
作者: 咪咪    时间: 2010-4-23 20:29
我们单位有个还子是06年上的上海交大的本硕博连读的实验班,当时招了150个,毕业时,只有30多个继续读硕博,还有很多的退出的,出国的也是一些二三流的学校。她的儿子还好继续上研了。她后来说她们当时也能上科大。




欢迎光临 中科大家长论坛 (http://zkdj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