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标题: 震惊:30年1000多位高考状况的悲惨下场!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dd    时间: 2014-6-11 11:40
标题: 震惊:30年1000多位高考状况的悲惨下场!
不要迷信高考状元,看看下面这篇对自1977年以来的34年高考状况的调查结果,说明学习之后的运用比分数更重要!

原文如下:

一、高考状元有用吗?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文章里没解释——不过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哇,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症状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

  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别说文科课程、就是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能有几个老师认真、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的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他们成为高考头名,只是应试教育作题的“状元”而已,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多少反映。也就是说,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

  其次,高考状元们喜欢在学习知识中追求完美无缺,追求无所疏漏,在考试中过分看重分数,使思维处在了僵化的神经质般的模式上。这种思维反映到将来的工作上,他们也只是过分看重僵死的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又视学习现成知识为一种享受,而对其它则看得比较淡漠。而这种思维却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

  第三,许多高考状元们对来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够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务时往往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思维是对来自应试教育做现成试题而又想获得完美答案的一种重复。

  第四,高考状元们只是在应试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而他们却又往往以这一次成功引以为一生的骄傲。过分地回顾过去,却丧失了以后为更高远目标努力的动力。

  第五,高考状元们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习上心元旁顾,梦想摆脱某种困境。一旦实现理想,却又陷入了没有目标的窘境。而在就业上却又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更为理想的指导。结果好多人也就听天由命。

  三、高考状元只是学习成功者

  回顾朝阳国际这几年走过的道路,也许能对我们的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体验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感受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袁部长的讲话,充分印证了朝阳国际这几年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朝阳国际办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有了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朝阳国际一直秉承以“爱、责任、使命”为核心教育理念,以“多元智能与有教无类”为核心教学理念,打造学校教师孩子家长四维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拥有仁、义、礼、智、信优秀人格特质,具有独立思想与创新思维模式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朝阳国际又是一所融合孩子20项素质能力养成、优势智能培养、现代家庭教育于一体化教学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

  在采访那些学习成功者时,他们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都说到他们很喜欢艺术、体育等活动。北京理科第一名的梁思齐同学在小学就达到了钢琴九级,很喜欢足球,是学校足球社的副社长;北京文科第一名伊思昭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还喜欢画画……由此进一步证实了,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钱学森说过:“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钱学森曾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几位成功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都是读书。读书使人智慧。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或作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

  最后,我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人大附中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真正的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只要是适合学生健康发展需要的,他们就会去创造,希望能做到打开学生智慧之窗、点燃学生心灵之光、铺设学生创新之路、激起学生报国之志。

这是原文地址:
http://www.zhaoyangedu.com/Article/zhenjing30nian1000yu_1.html



作者: 一泓清泉    时间: 2014-6-11 14:37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改变人生”的命题不因高考状元的结局而改变。
作者: h2003    时间: 2014-6-11 14:44
      这文章观点有偏见!。什么是成才标准?难道一定要成为全国前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之一,才算是成才?
   读书是养心的智慧。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这名话说得好!


作者: easyhouse999    时间: 2014-6-11 14:56
标题有问题。状元都是悲产下场?
作者: xahxah2004    时间: 2014-6-11 15:10
怎么悲惨了????!!!要求太高.且不说统计准不准,只要对社会有用,足矣.怎么悲惨了.
作者: 四叶苜蓿    时间: 2014-6-11 15:52
状元的产生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
作者: 常青藤    时间: 2014-6-11 16:06
朋友,您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您是否该换换?我左右觉得不对劲。
作者: 乐天    时间: 2014-6-11 16:11
这篇文章有点扯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4-6-11 16:37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4-6-11 16:38 编辑

赞同文章的主旨。以高考为主线的中小学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以至于这种悲剧,一直延伸到高等教育阶段。
为何前两天的两院院士大会,习主席的演讲题目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不说自明!
有一技之长的有用这人,社会大量需要,但是,耗费国家众多资源的高等教育,如果仅仅培养出这等应用型的“专业”人才,那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4-6-11 16:45
更为可悲的是,中国社会至今匮乏创新的价值土壤和环境。
作者: kd92166    时间: 2014-6-11 16:50
本帖最后由 kd92166 于 2014-6-11 17:02 编辑

    实际上,社会上对高考状元的期待过高。
   我以前看过近30年来我国高考状元目前工作状况统计,尽管少有一流的科学家、著名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但总体来说他们的工作现状、收入状况、生活状况、社会地位比90%以上的同期大学生要优越得多。
    我还可以确切地说,我国90%以上的高考状元的工作现状、收入状况、生活状况、社会地位都要比“http://www.zhaoyangedu.com/Article/zhenjing30nian1000yu_1.html”的作者优越得多。如果他们果真像“http://www.zhaoyangedu.com/Article/zhenjing30nian1000yu_1.html”的作者那样说的“悲惨”,我宁愿做高考状元那样的“悲惨”之人。
作者: Baisy    时间: 2014-6-11 18:09
胡说八道,此文作者没有学好逻辑学。
作者: 新城    时间: 2014-6-11 18:28
文章有些偏激,高考也就是个过程,可能走不同的路罢了。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14-6-11 19:51
我以为怎么悲惨了……状元只是一次考试成绩的体现,水平相当的是一个群体呢
作者: 清风不识字    时间: 2014-6-11 22:30
呵呵,至少他们曾经辉煌过!
或许走上社会不耀眼,没有出现精英,领袖类的人物,呵呵,厚黑学呀,你懂的!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4-6-12 07:39
我也不太相信文中的具体统计数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是社会对于高考状元的期望过高,而是高考状元这一群体,远远没有实现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价值(主要是创新能力)。这只说明一点——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
作者: 浪子    时间: 2014-6-12 08:14
时间还没有到,应该还在过程中--------
作者: 泛凡    时间: 2014-6-12 08:20
本帖最后由 泛凡 于 2014-6-12 08:21 编辑

我们的教育方法与对人才的筛选机制有问题,不利于创新与专研人才的涌现。
作者: 青波凝碧    时间: 2014-6-12 08:48
晚秋归来
作者: 小鱼    时间: 2014-6-12 09:35
只能说同一个人,读得好比不好要好吧?

作者: 天禾    时间: 2014-6-12 09:39
成名成家者永远只是少数,高考状元只证明他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特别是考试方面比别人强,从历届高考状元的成长过程可给大家以启示!
作者: wangdd    时间: 2014-6-12 10:17
easyhouse999 发表于 2014-6-11 14:56
标题有问题。状元都是悲产下场?
标题有问题。

这是原文标题。
作者: 13化+皖-九月    时间: 2014-6-12 10:30
“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或作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
生活不唯学习
作者: ahlzlgirl    时间: 2014-6-12 12:22
kd92166 发表于 2014-6-11 16:50
实际上,社会上对高考状元的期待过高。
   我以前看过近30年来我国高考状元目前工作状况统计,尽管少有 ...

认同此观点
作者: 头上飞过红蜻蜓    时间: 2014-6-13 06:09
常青藤 发表于 2014-6-11 16:06
朋友,您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您是否该换换?我左右觉得不对劲。

谣言止于智者!相信科大家长,包括转载的这位“科学家”也不会真信这类打着社科院旗号的所谓调查吧?
作者: 飞云    时间: 2014-6-13 09:45
h2003 发表于 2014-6-11 14:44
这文章观点有偏见!。什么是成才标准?难道一定要成为全国前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 ...

读书是养心的智慧。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这名话说得好!

---赞成!
作者: 大嘴丫    时间: 2014-6-13 12:26
高考状元怎么悲惨啦?如果说平凡就是悲惨,那么世上还有几个人不悲惨?
作者: 喜气洋洋    时间: 2014-6-13 12:39
     的确如此: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有了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 日丽风和    时间: 2014-6-13 15:52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6-11 16:45
更为可悲的是,中国社会至今匮乏创新的价值土壤和环境。

完全赞同!
作者: 江上渔夫    时间: 2014-6-16 10:05
严重不同意此文观点。1、所谓的调查缺乏必要的细节,或言之偏颇,或语焉不详,对调查的真实性或准确性表示怀疑。2、反对一棍子打死恢复高考以来的中国教育。否则,无从解释这些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固然离人们的期望尚有很大差距),作为一个长期受西方国家高科技封锁、巨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能取得如此成就足以让人骄傲。脱离国情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攀比,妄谈什么素质什么创新是很荒谬的。3、东亚的教育和文化有其特殊性。谈中国高考,不妨参考下日本、韩国或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日本高考被称为地狱式高考。有资料表明,日本的高考生平均每天只睡4、5个小时,课外私塾成了几乎所有高中生的选择,全科补习班的学费要100万日元左右。韩国高考被称作举国之战,对高考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我国。现在日韩已是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再看看没有严酷高考制度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多浑浑噩噩、一潭死水。4、最欢迎抹黑否定中国教育制度言论的组织和群体中,必定少不了国外教育机构和国内收取昂贵学费的私立学校,如文章中的什么朝阳国际等等,因为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可笑的是,文中还提到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地球人都知道人大附中素以高考战绩名冠京华。5、分群体统计分析下高考状元和高考任何一个成绩段群体,或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人员群体,高考状元们的业界成就、薪酬等绝对完胜其他任何一个群体。
作者: 海宝    时间: 2014-6-16 18:20
一个字“扯”!高考状元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永远第一?




欢迎光临 中科大家长论坛 (http://zkdj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