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标题: 学医是"赔本买卖"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无止境 时间: 2017-7-18 17:16
标题: 学医是"赔本买卖"吗?
本帖最后由 无止境 于 2017-7-22 18:24 编辑
转帖者按语:
美国是世界的老大,成为老大所依据的文化就是“三院文化”:医院、学院、法院。医院负责人类生存,学院负责人类发展,法院负责人类公平。所以美国在三院工作是一种体面的工作,工资是高于普通人的,进入三院工作就等于直接进入中产阶级。因此出类拔萃的中学生都优先选择上医学院,在香港也是如此,各校状元首选医学,导致内地去香港求学的学生很少能够申请到医学院的offer.台湾台独分子陈水扁的女儿就是学医,反观中国大陆各省各市各校状元有几个学医的?这就不难解释中国的各种重大疾病居高不下,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了。中国大陆的医生需要通过药品回扣、接受红包、多开药品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我不明白这是医生的悲哀,社会的悲哀,制度的悲哀还是全体中国大陆人的悲哀?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也是社会的公共财富。给医学生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给献身医学的人一份体面的收入,体现着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等我读完医,我就回来跟你结婚。’她听完心里咯噔一下,她想,这大概是最委婉的诀别。”这是一篇在医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微小说。最近,网上有不少医学生吐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抱怨周期长、待遇差、报酬低。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我国医生培养制度的一次革命。所谓“5+3+X”,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至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制度遵循了临床医生成长的规律,是国际医学教育的普遍做法,也是打造标准化、同质化、高水平医生的必由之路。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假如一个人选择学医,需要忍受少则8年、多则12年的煎熬,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医生。
医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进行临床诊断技能培训(资料图)
医生的成长周期如此漫长,是由医学的特殊性决定的。生命无价,只有经过最严格训练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生命的工程师”。以美国泌尿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为例,医师需要在医学院校教育后,再接受6年的规范化培训。美国医生阿图曾写道:“为了当上一名医生,你得经过不晓得多少年的准备,如同身处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终于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到达了隧道的终点,在那儿有人跟你握手,还给了你一份工作,你自然是激动不已。虽然隧道中的日子很难熬,但这一天终会来到。”可见,医生注定是一个晚熟的职业。
也有网友说:“培训制度与美国接轨,但是待遇咋向非洲看齐呢?穷了三年又三年,女朋友都会跑掉的。”这也许才是问题的关键。当前,规培生的待遇普遍偏低,问题不容回避。国家财政给予规培生每人每年3万元的补助,其中包括临床带教老师的补助。有的地方财政和医院再补助一点,数量有限,杯水车薪。总体来看,大多数规培生收入微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有的甚至还要借债读书。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很难承受如此高昂的求学成本。即便当了医生,其收入也不可能大幅提高,短期内难以偿还所欠债务或弥补机会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学医成了不折不扣的“赔本买卖”。
相比之下,美国学医的周期更长、成本更高,但拔尖人才为什么都愿意上医学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生是社会的高收入群体。一旦考上医师执照,就意味着跨入中产阶级行列,衣食无忧。在美国历年的收入排行榜上,医生都是名列前茅,有的甚至超过总统。因此,良好的待遇是吸引优秀人才学医的关键。惟有大幅提高医生待遇,让医学生看到美好的职业前景,他们才会心无旁骛地学习。即便学医的费用很高,但如果毕业之后收入迅速增加,苦尽甘来,学医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发达国家,医生都是自由执业者。医生之所以成为理所当然的高收入者,主要是基于其高技术、高风险、高责任的职业特点。然而,中国的大多数医生属于事业单位人,即便政府努力提高医生的薪酬待遇,也会兼顾其他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从长远看,只有让市场为稀缺资源定价,医生的技术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眼下,必须加快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让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当医生实现自由流动时,市场自然就会按质付酬,实行优质优价。既然医生经过了漫长而严苛的培训,属于社会的稀缺资源,其薪酬必然高于一般职业。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也是社会的公共财富。给医学生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给献身医学者一份体面的收入,体现着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如果毁掉一批医学生的信心,未来几代人将可能陷入有病无医的困境。因此,请善待医学生,莫让医学生吃苦又吃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莫涛 时间: 2017-7-19 07:51
当然不是赔本买卖,救死扶伤,无尚光荣
欢迎光临 中科大家长论坛 (http://zkdj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