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970|回复: 19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怎样才算学得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0: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2-10-29 11:07 编辑

       我觉得,学得好有很多层次,最明显的有两种: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作业、加强训练、有针对性的复习、成绩优异,是好学生;注重原生态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原理和公式的原发性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强,质疑精神强,成绩优良,也是好学生。
       第一种是具有普遍性的、广为认可并且也是最具操作性的层面,这样的学生一定是优秀的,但不是卓越的,是培养工程师的模式,而不是培养科学家、大师的方式,中国培养不出大师来,原因很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外在观念的内化,这种外在的、机械的、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各个层面的人,广泛的、普遍的、并以社会潜意识的方式,内化应用和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成为评判学习优劣的主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难怪早在二十多年前,杨振宁在考察了中国几所大学后,说了真话:中国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大的惊人,但是缺乏创造性地思维和运用。因而,并不是说,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就必然的成为真正的人才,更不是说,分数优异,就是真正的学习能力,因为学习能力的核心和精髓,不是印在教科书上的文字和习题,不是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甚至运用,而是把知识看做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和质料,创造性能力培养起来了,这些知识就只能成为奴仆和附庸。爱因斯坦和霍金大学学习状况,按我们通常的标准看,绝不是个优秀的学生,他们不把书本看作圣经,不把分数看作真正的能力,对宇宙世界的原发探索欲和创造力,大大超越了对现有知识和成绩的框定和评价。因而,第二种学习方式,才是真正地学习,知识才是用于思考而又不被知识本身异化的真正知识。
       在意识层面,跳出分数和知识的框定,还原学习的本真状态,孩子才能得到最本质的教育和快乐,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遗忘”一样,不要再去仅仅关注存在者,而恰恰忘记了存在本身。
       这其中最大的误区在于:能力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其实能力和知识不是分开的,不是有了知识,才会产生能力,而是知识是能力的质料,是能力的思考物,是能力的奴隶,只有这样,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能力知识。

评分

14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5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7 反对反对
2#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1: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2-10-29 11:34 编辑

非常感谢坛主、第一庄两位科学家,因为俺的这一观点,有点离经叛道,支持的肯定很少,不然反而不正常了,但又觉得极其重要,是我们这些社会精英的科学家们,一定需要理顺和澄清的,不然,极易把非本真的,长期看做本真的。
3#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2: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宋水师 发表于 2012-10-29 12:02
后者也是好学生!而且可能更有潜力!

非常赞同!就像科大能设郭奖B类,就非常好,甚至我觉得,郭奖B类比A类,成才的几率要大的多。
4#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2: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嘴丫 发表于 2012-10-29 12:19
学习是一种需求,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当你在学习上感觉不快乐时,就不可能学好。

学习是一种需求,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大赞!
5#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2: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2-10-29 12:35 编辑

真诚的欢迎有不同见解和观点的科学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谓真理之路,就是辩论之路。
6#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2: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pan 发表于 2012-10-29 12:28
成绩好的学生通常都是一类和二类同时俱备的,楼主把这两类对立起来了.单纯的机械模仿那是电脑不是人脑了. ...

如此说来,科大就没有设立郭奖B类的必要了,反正都是一类人。
7#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3: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江 发表于 2012-10-29 13:01
真诚的欢迎有不同见解和观点的科学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谓真理之路,就是辩论之路——————————— ...

学习的功用性、有用性,恰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但结果却正好相反,科技被视为末计,只有四书五经等圣典,才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法宝,四大发明的成果,被西方享用。然而,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却恰恰重视无用的东西,诸如语言、逻辑、存在、本体等,但结果在近代以后,科技大发展。
看来,并不是在理念中重视学以致用,就一定能够导致相应的结果,先学无用的东西,才能真正学好有用的东西。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8#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5: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庄 发表于 2012-10-29 14:12
这只能说“探索和发现”的重要,绝不是说“先学无用方可有用”。

比如,有的研究项目,属于纯粹理论的,并无直接的实用价值,对待这种“无用”的东西,其态度如何,不只是个科研政策倾向问题,本质上是对知识和教育的理念问题。其实说到底,有用的东西,都是无用的东西转化而来的,没有无用的东西,哪来有用?
9#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6: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2-10-29 17:01 编辑
有二说二 发表于 2012-10-29 16:46
对于"学得好",本人认为:
      一、不追求学科考试成绩得高分,不把精力放在频繁的做题训练上,只追求搞清 ...


其实,会做题未必真懂,正像会使用电脑,未必就懂得电脑的原理一样;真懂得未必每个题都会做,因为这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所以说,未必真懂状态下的反复训练,是完全可以拿高分的,而真懂状态下的未加训练,却很难拿到高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高分只是训练的必然结果,而非融会贯通的直接所得。
10#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30 07: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网事 发表于 2012-10-29 17:03
学物理的毕业后在化学材料上有建树,学数学的在计算机方向有贡献,这样的实例算不算是学好了?还就是一工程师材 ...

肯定算是!在交叉学科、拓展学科甚至相异学科有所建树,也正说明兴趣的广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6 07:22 , Processed in 1.4858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