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见贤思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能力yu分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见贤思齐 发表于 2012-10-24 00:0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见贤思齐 于 2012-10-24 00:12 编辑
安雅 发表于 2012-10-23 20:23
如果考试差20分就能从优秀到卓越,那全国那么多状元都应该成了顶尖人才,其实看一个孩子优不优秀现在评判还 ...


也许学习能力还真就体现在从80到100分. 那20分的差距绝对可以体现出学习能力上的差距来.
追去100分其实是追求完美追求极致.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那个不那么友好的邻邦日本学习借鉴, 比如他们很多居民区不设垃圾站,因为无论设在哪, 邻近的住户都有意见,还占地方, 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在统一的时间,家家同时把垃圾放到一个地方, 在极短的时间垃圾车就会过来把垃圾清理走, 这是对土地最高利用率, 再说图书, 一本关于植物生长的书, 可以详细到极致, 那样的书给孩子启蒙很全面很受用.
80分当然也不错, 是良好了, 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 在我国很普遍很有市场, 存在就有合理的一面, 但80分现象带来的问题我们也随时要面对, 比如我们每年出版的书很多, 但真想看的不多(想看的内容总缺一点点); 完成的科研项目也很多, 真能用的不知有多少(想借鉴时总觉得还缺什么); 每年拍出来的电影电视不少,值得看的不多,...
12#
pan 发表于 2012-10-24 08:14:43 | 只看该作者
    也谈谈80分与100分,换一种说法可能更好理解,如一个人永远只追求80分,至少可以肯定的说不可能在科研上做出突出的成就来,因为能做出80分成就的人太多太多。如某人某一时期追求80分后来追求完美成功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最近人们讨论的“差生获诺奖”的约翰·格登就是一例,如他始终表现的都是一个差生状态是永远不可能获诺奖的,可以肯定他一定有个追求卓越的过程。
   做为一个学生,你现在就没有表现出追求卓越的过程又如何让人相信你以后会追求卓越呢?
13#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4 09:05:43 | 只看该作者
见贤思齐 发表于 2012-10-24 00:09
也许学习能力还真就体现在从80到100分. 那20分的差距绝对可以体现出学习能力上的差距来.
追去100分其 ...

我的一贯观点是:分数不等于学习能力,分数只等于考试能力。有专家做过类似的统计和调查,结果是:通过考试成绩,只是检测出能力的2%。在科大就流行这样一句话:学得好未必考得好,考得好未必学得好。当然,绝不排除既学得好也考得好的情况发生。
100分比80分要学得好,这是个绝对的全称判断,表面上看,这个命题毋庸置疑,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个伪命题。如上所说,学得好不好,通过考试的形式,哪怕是最科学、最完美的考试,也只是检测出学习水平和状态的一小部分,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因而,仅凭20分的分差,就判定学习能力与否,甚至优秀卓越与否?未免太绝对化、片面化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虽然分数并不就是学习能力,但却是检测学习能力的通行标准,好像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检测标准,所以,从操作性上看,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说,人人都应该重视考试成绩,因为这是到目前为止,通用的标签,你可以质疑他的科学性,但是绝不可质疑他的现实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4#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4 09:24:55 | 只看该作者
再次纠正黑格尔的这句名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而不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认为,存在是最低层次的,存在需要上升到本质,才具有合理性。而真正的现实,却是已经跨越了存在阶段,到达了理性阶段,只有理性的现实,才是真正的现实。
15#
pan 发表于 2012-10-24 10:20: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an 于 2012-10-24 10:27 编辑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4 09:05
我的一贯观点是:分数不等于学习能力,分数只等于考试能力。有专家做过类似的统计和调查,结果是:通过考 ...


     如果只是一课的偶然的一次考试,差个20分肯定不能说明你对学科知识掌握好坏,但是几年下来的上百次考试都差个20分,那个差距就是巨大的了.我了解当地有个高中每年的最高分与清华北大就差30分左右,但就这个30分差距这个学校已经差了快30年了,这30分在这快30年的时间里始终没有提上去.
16#
自然就是好 发表于 2012-10-24 10:21:15 | 只看该作者
见贤思齐 发表于 2012-10-23 13:19
这种观点看似有理, 很多人这是这么做的, 但80分和100分差的不是20分, 差的也许是从优秀到卓越.

100分就卓越?
17#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4 12:13:20 | 只看该作者
pan 发表于 2012-10-24 10:20
如果只是一课的偶然的一次考试,差个20分肯定不能说明你对学科知识掌握好坏,但是几年下来的上百次考 ...

       这里有一个是否同质的问题,只有在同质的情况下,才有量的比较,不同质的量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得出的结论,也是不科学的。
       分数只是一个量的体现,这一量的比较,是否合理?首先不是取决于量本身,而是取决于是否同质。表面上看,分数的主体—学生,本应是同质的,一起学习,一样的教材,一样的老师,一样的考试形式等,但其内在的质,是不同的。不妨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加以说明。
       “四因说”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有所不同,尤其是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差异,是最大的质的不同。比如说,有的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重点,上名牌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而有的学生,就是对知识本身感兴趣,有求知和探索的内在需求和渴望,学习的动因,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并在这种不断的求知中,得到快乐。实事求是地说,前一种学生是绝大多数,后一种学生为数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这绝不是个量的问题,不能因为极少而无视其存在,因为这是个质的问题,它体现出完全不同的质。
      试问:一个只是为了外在目的,把学习当手段,并且为了能够考得好成绩,死记硬背,重复训练,只学考的内容,只复习考的内容,结论只要会用就行,无暇也无心探究原理和概念的来龙去脉,钻研书本以外的知识领域,结果考试成绩总是优异;一个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探索欲,或者为了成就自己的本真存在和价值,苦苦探索并乐在其中,学习就是其目的本身,探索就是其价值所在,从来不为了考试,做反复的练习,从来不为了成绩,放过知识的源头探寻,结果考试成绩总是良好。
      这两种完全不同质的学生,如何进行量的比较?如何判定谁更优秀?如何判定将来谁会有更大的发展?
18#
第一庄 发表于 2012-10-24 13:02:11 | 只看该作者
能力是目标,分数是手段。学习阶段当然要积累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掌握思维方法。接下来就要具备创新能力培养,这就要出国留学,因为西方的文化更适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出国留学gpa低了不行,所以你分数也得高。现在科学研究讲究的是团队的合作,而不是独行大侠,故而组织协调力、社交力也不可缺,另外科研是跨学科的,一专多能的要求很高。这么多的能力要求,你不可能指望四年大学毕其功,所以在不同阶段要有个侧重。大学里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抽点儿时间参加各种活动很重要,学习外的东西你可以不下那么大精力,但也不可排除。你追求分数的时候,记住是为了将来的能力
19#
 楼主| 见贤思齐 发表于 2012-10-24 13:20: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庄 发表于 2012-10-24 13:02
能力是目标,分数是手段。学习阶段当然要积累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掌握思维方法。接下来就要具 ...

各位科学家的发言, 尽管观点各有不同, 但都很精辟, 每次看帖都是一次学习与思考, 这里的交流很精彩. 谢谢各位的参与!
20#
第一庄 发表于 2012-10-24 13:26:24 | 只看该作者
墨家就是个追求完美的学派,然而为什么墨家学说到现在基本失传了?喜欢干净,但不要有洁癖。追求卓越,但不苛求完美!100分是个美丽而低效的陷阱。而80分追求只好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的水平,再加10分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7 03:16 , Processed in 1.3860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