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本科课外科研的“利”与“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青青小草 发表于 2011-9-22 21:5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今天这篇博文中,我将重新审视自己这段过往的历史,思考一下本科课外科研的“利”与“得”,希望它能给那些现在已经深入到科研实践当中,或者期待深入到科研实践中去的大学生们提供一点借鉴。

本科阶段早点儿下实验室开始科研活动,带来的“利”(好处)无疑是很多很大的。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看,主要有这几方面:

(1)       课外科研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我个人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包括本科阶段自己亲自进行的活动和最近几年带领本科生开展的活动)的经历来看,积极开展实验类的科研活动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或许真的有天生“手巧”或“手笨”的人,但大多数人的动手能力要靠在实际工作中逐渐锻炼和提高。多数大学生在此前其实没有太多实际动手做东西的机会,即使是天生的“巧手”也没机会表现,是天生的“笨手”也没条件改变。对于理科学生来讲,那些按部就班、按图索骥的教学实验在这方面效果比较有限,更何况即使在许多贼有钱的重点高中,动手的实验课都已经蜕化成了说课,甚至以前的实验楼都改成了宿舍楼(例如作为我的母校的某所高中今年暑假就在这么改建实验楼)。如果在本科阶段下实验室做些实验研究,则是必须自己动手做点儿东西,特别是些以前没机会去做的东西,这个过程将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       课外科研活动有助于学生的科技素养的启蒙、养成和提高。

在这里我所说的科技素养,实际包括了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两个层面。 关于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4】学生们通过常规的课程学习,比较容易达到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但是,在对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方面,就要比知识了解难一些,这通常需要实际参加些研究工作实践才行。正常情况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以走完一个研究过程,能够帮学生了解研究方法,但这已经是在本科生快毕业的最后阶段了,而且是一次性的。如果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并没能领会到这个过程的重要性,或者在选题方面存在某些局限(例如一些文献调研综述选题),很容易导致其所参与的研究过程不完整或者方法不得当,将会影响其科学素养的养成。如果在大学期间参加课外科研,相当于把科学研究过程前置,至少可以增加一次研究过程和训练的机会,如能顺利走完从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和撰写论文报告的全过程,无疑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此外课外科研的选题的自主选择性很大,可以更具有趣味性,多数学生会乐于去做这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外科研活动如果能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开展一些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小课题研究,也会让学生更容易明了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其影响。

技术素养其实是从事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必备的,但是在大学生教育中,特别是非工科专业,技术素养的养成和提高却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忽略技术素养的养成导致的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对自己要做的东西只能概要地讲出个原理,好一点儿的是能写出若干公式,但却无法明了如何实现自己的设计、真正实施具体技术关键在哪里,结果是想法很容易脱离实际而难以实现。技术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既需要系统的学习,也需要在实践中去感悟,偏重技术的课外科研活动在这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即使远远不能达到养成的水平,起码也可以启蒙一下。

(3)       成功的课外科研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更有信心。

    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曾经提到,很多大学生感觉“大学阶段学的东西没啥用”【5】,这其实是对自己所学知识已经自己驾驭运用知识能力的极度不自信的一种表现。觉得“没啥用”,无疑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运用这些知识的空间,如果他们参加了一次课外科研活动,其间用到某一部分知识,并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应用效果,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还会知道可能会往哪里用和怎样用。这样就会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信心,更愿意认真去学习知识,也会明白怎样运用知识。如此一来,课外科研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尽早地领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帮他们做到学以致用。

(4)       课外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目前的课外科技活动,一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要组成一个个的课题小组来工作的。几个同学(甚至是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同学)一起来开展课外科研工作,要求他们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只有合理地分工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好的成果。当年我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所取得的成功,就得益于亲密无间的合作以及不同出身背景和专长的同学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要达到很好的合作,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既包括了组内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包括外协加工采购时的沟通和交流,这时既要让人能听得懂自己的要求和设想,也要能够充分理解别人的想法。

(5)       课外科研活动能给学生带来若干现实的利益。

以上所说,都是些比较“务虚”的好处,多少有些“口惠而实不至”,对于很关注短期内即可见效的现实利益(无可厚非)的同学们来说,似乎不看也罢。下面要说的,可是些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

首先,解决创新学分问题。当下许多大学要求学生要有创新学分,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各级别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的参与和课题的完成,直接可以带来创新学分,这就免除了去“秒杀”创新研修课的那种紧张。

其次,一次成功的课外科研活动,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和求学增加一个有分量的砝码。我们在进行研究生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问及学生在大学阶段是否参加过课外科技活动,不过很遗憾,答案多半是“没有”。如果某个同学说“这个可以有”,我们会询问他所做的具体项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很快能够考察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那些做得好、讲得好的学生,一般在这种考核中都能得到高分并赢得老师们的青睐。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也可能问出类似的问题,有科研经验的学生无疑更容易通过这种面试。如果通过课外科研活动,产生了具有显示度的成果(例如正式发表了学术论文),将意味着所参加的科研活动更加完整,或者课外科研的研究成果获奖了,这个砝码当然也会更重些。

第三,如果课外科研与“课内”的毕业论文以及随后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形成“一条龙”,可以更早更快地进入科研快车道,在神马都要“赶早”的时代,早一年进入状态、早一年出成果甚至早一年毕业,意味着神马,大家都懂的。

以上,是我总结的大学生课外科研的若干好处,即“利”与“得”,课外科研存在的“弊”与“失”,以及为此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我将在下一篇博文中加以论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blog&id=48864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2#
新起点 发表于 2011-9-23 10:04: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坐沙发,先坐下,在学习
3#
hrf1 发表于 2011-9-23 11:26: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再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2-12 10:41 , Processed in 1.3501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