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晚秋归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怎样才算学得好?

[复制链接]
121#
神仙鱼 发表于 2012-11-2 12:18:15 | 只看该作者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2 12:11
坛主举的这一事例,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具有典型意义。
事实就摆在这里:如果考研,科大未必是二本 ...

说到这个,我倒想起一例来。我们这有些仅初中部的中学,每年中考成绩好得不行,数一数二。但是,完中的高中部老师却宁愿要自己学校初中部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为那些高分事实上已是被疯狂开采过了的矿山,无挖掘潜力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22#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2 12:25:24 | 只看该作者
神仙鱼 发表于 2012-11-2 12:18
说到这个,我倒想起一例来。我们这有些仅初中部的中学,每年中考成绩好得不行,数一数二。但是,完中的高 ...

高分事实上已是被疯狂开采过了的矿山,无挖掘潜力了。
形象的比喻。机械化生产出来的高分,的却是如此。
123#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2 12:52:43 | 只看该作者
楼已经很高了,123层,这是始料未及的,感谢所有科学家的参与和关注。正像坛主说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
124#
好日子xyz 发表于 2012-11-2 12:56:23 | 只看该作者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0-29 16:59
其实,会做题未必真懂,正像会使用电脑,未必就懂得电脑的原理一样;真懂得未必每个题都会做,因为这需 ...

太有感触了!说的很到位。
125#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2 13:1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2-11-2 14:57 编辑

再说句心里话:我很少对获得郭奖者,表示祝贺,并像很多科学家称其为牛人的那样。。。。。。有些人肯定会说,这是出于嫉妒,自己得不到,看到别人得到,心里就难受,我承认:我是有些难受,但是这种难受,不是嫉妒所生。
又有些人会说:你有病啊!得郭奖,是天大的好事!不是嫉妒,又难受个啥?
我先不说,科学家们猜猜看,但说无妨!(戴着头盔,能顶住!)
126#
红三兵 发表于 2012-11-2 14:16:07 | 只看该作者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2 10:08
三兵说得对极了,一语道破天机,分歧点和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分数的结构和内涵问题。”

谢谢版主加分!
127#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2 14:4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2-11-2 14:52 编辑

还是让我自己说明吧!
其一,郭奖虽然有5%部分以及B类排除在硬性的成绩排名之外,但其余还是全部看成绩排名,这无异于修修补补的“成绩决定论”。
其二,郭奖得主中,绝不排除靠机械方式生成的分数,大量的练习、大量的训练、甚至超强度、超负荷的强化训练,致使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丧失了,甚至是不可逆的丧失,可以想见,背着沉重的知识和题海包袱,还会走多远?
其三,郭奖得主中,绝不排除综合能力欠缺者,因为这部分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强化训练上,哪有时间和精力,培养其他的多种能力?
还是那句话,我不是反对郭奖本身,也就是说,像分数一样,郭奖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看我们获取他的方式。我们极力提倡:用原生态的成绩自然生成方式,去争取郭奖,应该做到:郭奖的取得,绝不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终结,也绝不是以丧失创造力思维能力为代价,而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保持,并以此作为新的起点。
128#
大裤子 发表于 2012-11-2 15:09: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宋水师 发表于 2012-11-2 10:19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大家思考。。。。一些二本甚至三本学校,把本科阶段的主要精力都拿来为考研做准备, ...

烂生源肆无忌惮地冲击985,这可是985最有口难言之所在
属于核心机密啊,坛主这个也晓得,还广而告之
129#
朦朦胧胧 发表于 2012-11-2 15:20: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朦朦胧胧 于 2012-11-2 15:22 编辑

用原生态的方式获得高分,用原生态的方式争取郭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0#
有二说二 发表于 2012-11-2 15:55:5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教育体制为什么难以改变?应试教育的桎梏为什么难以打破?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成为“国家级难题”?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为什么与中国大学无缘?为什么大家都在争论这么高考状元做出的成就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楼主的课题基础打得太好了,楼高已达130层。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说明目前建立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选拔体制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但在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教育的选拔体制和国内有明显的差异,教育的成果的也是不争的事实摆在那里。用“刷题”方法博取高分在国内可能有用,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二三流院校培养的学生可能在考研上还会有优势,但在欧美的选拔体制下,不一定有用(注意,仅是不一定)——尤其是在读博的选拔上,GPA、GRE、托福分数是基础,人家更看重的是你的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科研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等。他们要的不是一个会读书、会考高分的人,而是要培养一个会思考、能创新的科研人员。所以说,楼主这一课题好,越辨越清,越辨越明,越辩对大家越有利!辩吧,使劲辩!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1 07:29 , Processed in 1.4203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