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盈袖暗香 于 2021-9-13 09:58 编辑
漫漫人生路,喜忧参半,相聚和分离亦为常态,那么人活一世,图个什么呢?季羡林老先生在《心安即是归处》里告诉我们:心安就好!他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他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他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本书旨在阐释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分别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对于相处之道,季老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生为凡人,不可超脱于俗世羁绊,不可超脱于生死纲常。 对于人生,季老说,他虽然已经到了望九之年,但仍然说不清楚,我们大多数都是被动的,糊里糊涂地出生,糊里糊涂地长大,糊里糊涂地死去,如果非要说人生有什么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人生道路上,有的人会随波逐流跟随大浪,被大浪同化没有自己的独特的灵魂,也有的人特立独行,有的人有自己的方向,都是在追求人生的完满。我也想追求一种完满的人生,活的小心翼翼,恐有什么偏差导致我的人生之路不完满,对事也有点较真,看了这本书,恍然大悟。季老先生说的对,不完满才是人生,厄运总是难免的。我慢慢有了清晰的概念,人生并不是老走阳光大道,有时也要走独木小桥,把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尝个遍。 对于三观,季老说,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责任感,都是空谈。对于人性,季老说,他不相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相反,专门利己的人倒是很多。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那么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对于人生信条,季老说自己很真实,一个人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对于读书,季老认为天下第一好事就是读书,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人最好能背诵几百首旧诗词和几十篇古文,让它们随时涵蕴于你们心中,低吟于你们口头,这对于你们的文学创作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都会有极大的好处。我想了想没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天阅读,才能眼明耳清,心才能静。人要一动一静才和谐,日常劳作让我们身体劳累,这时可以捧上一本书,静静的阅读,感受周围坏境的规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他对待一切善良之人的态度是:一曰真,二曰忍。相互诚恳,相互容忍。温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而温馨则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之道,不出两端,一真一忍而已。读完此书后,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每当遇到不顺意的事情时,我总是在心里默念:一曰真,二曰忍。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实感受,总觉得心情好了太多。我想,这也是读书的一个重要意义吧。 季老有着勤奋严谨的求知态度,他是一个不懒惰、脑筋永远不停转动的人。他八十多岁后,每天坚持走七八里路,从家到大图书馆,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从未间断过。他争分夺秒,利用时间,他有几个学习桌,每个桌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换桌学习调换脑筋就是季老的休息,他致力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写出了长达约八十万字的《糖史》,以及几十万字的散文......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首古文,他的文章古诗词引用信手拈来,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学习。 我曾经害怕衰老,读书也是想利用的一种美颜方法,后来,看到老年的杨绛无论从相貌、气质、言谈,都比年轻时更有魅力,我就有了动力和方向,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一个善良、慈悲、智慧、艺术的女人是会美一辈子的,照此目标修炼,就能无限延长女人的花期。以前,我也觉得人越到老年人生越走下坡路,生活质量也在下降,有一种暮气沉沉的无力感,看到季老和杨绛先生,我知道了不是所有80岁、90岁的老人都是老态龙钟、日暮西山的状态,人生所有的收获都不是现学现得的,所有的果都有因,一个不爱惜身体,不坚持锻炼的人不可能有矫健的步伐和身姿,一个不经常用脑的人,不可能有灵活的思维和反应,不要等腿脚不利索才想起锻炼,不要等反应迟钝了才想起用脑,从现在开始,让身体动起来,让脑子转起来。 到耄耋之年的季老,把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无时不刻在提醒自己,正常看待生死问题。每一个人都是渴望生而畏惧死亡的,但死亡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情。书中多次告诫,我们要让现在的每一天都活的更有意义一点,珍惜当下,过去的路是越来越长的,未来的路是越来越短的,过去的路是已知的,未来的路是未知的;谁知今日之欢乐,明日之煞戏。季老从他古稀之年便开始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可越到尽头他就越想再为人世间多做一点事。“何止于米?相期于茶”,是季老八十的时候发出的感叹。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路,不过五十,多出的都是他捡来的幸运,这种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死的淡然,是需要我学习的。年轻人计时是以“年”为单位来记,季老说:老年的他,计时是用天和时来记,他更是用朱熹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来告诫我们要惜时。 季老的长寿难得,他的思维不老更难得,据说燕园出寿星,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本身就是在养性养命,《菜根谭》中云,“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孔子也说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学习才是最好的使人年轻、身心健康长寿的秘诀,季老90岁高寿还耳聪目明,腿脚灵便,思维活跃,文思泉涌,就是最好的证明。 季老像是在对读者说也是在对自己说,人生之路走到最后都是孤独之旅,尤其是能走到如此高寿的人。其子季承也曾说父亲,“他是人生的失败者,是寂寞的文人”,但我认为,季老的世界并不孤独,他这些人生感悟的分享就是与天地融为一体,与万千读者的心连在一起,这样的人怎么会孤独呢,他的感受有人知,他的冷暖有人懂,即便到了另一个世界,还有这么多的读者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这种跨跃时空跨越生死的连接,是一种永生。因心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畏无惧,而潇洒自由。 世事无常,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选择的时候,会面临磨难、挫折。有的人慢慢的把自己变牙尖嘴利、刁钻刻薄之人,有的人则淡然处之,心底温柔不计较得失。季老即是后者,他活成了一个不老的少年,永远有天真的模样,即使历经沧桑,归来仍少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从本书感悟到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