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开月明 于 2020-5-27 18:26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正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郑永飞,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牛立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等“科大人”分别针对不同议题发言。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从媒体报道中精选出部分精彩言论,让我们听听“两*”上这些科大人的声音。 包信和:让学生有家国情怀 让冷板凳有温度 5月27日,《人民日报》第12版“两*特刊”刊登包信和校长观点:教育过程一般可简单分为知识、能力和素养3个层次。中国科大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继承“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传统,践行“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中国科大将继续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文化和学术环境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家视野和综合素养,努力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
5月24日,包信和校长做客人民网强国“高谈客论”栏目,就“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包信和校长介绍了自己的提案:希望中学重视数理化的平衡教育,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能与国民经济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小民营企业结合,通过科教融合、拓宽徽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都说搞基础研究要坐冷板凳,但从管理者的角度,不能让冷板凳一直冷下去,要让它有温度,让大家都坐得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说。 近几年,中国科大连续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包括高温超导和量子科技,这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今年的自然指数评价中,中国科大在全球高校排名第四,说明创新的基础研究得到了国际认可。包信和表示,中国科大有搞基础研究的传统,1958年中国科大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国家在“两弹一星”研究中非常关键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科大一直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工作,都说基础研究要坐冷板凳,包信和认为,从研究人员个人角度来说要坐冷板凳,从管理者的角度,不能让冷板凳一直冷下去,要让这个冷板凳能够慢慢有点温度,让大家坐得下来。 (视频链接:http://ft.people.com.cn/fangtanDetail.do?pid=17037) 潘建伟: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5月24日,《科技日报》头版《全国政协科协、科技界委员建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文刊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观点:要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体系,从基础研究源头开始,形成面向科技长远目标的系统性布局,建立起促进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 在基础研究方面,潘建伟认为,除加大支持力度外,还要鼓励和支持“理论与实验实践、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整体发展思路。对于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他建议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直接投入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利用企业较灵活的资助方式,激发创新活力。为保证企业积极性,制定相关各方在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充分利用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郑永飞:练内功补短板做强制造业
“制造业发展是解决国计民生和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基础”,5月26日,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在接受中安在线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制造业升级作出了明确部署,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客观上讲,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核心技术国产化、产业链合理配置、高素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不少亟待补强的短板和弱项。”郑永飞表示,当前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新一轮再工业化战略,引发了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以市场、资本和新兴制造业为重点的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有效应对压力,做大做强我国制造业,必须练好内功、补齐短板。 推动制造业升级,需要构筑合力,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郑永飞建议,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建立产业链帮扶机制,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采取重大项目牵引的方式,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信心。同时要抓住数字化机遇,坚持创新驱动,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巩固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从国情出发,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仍然是制造业升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郑永飞提出,研究和出台相关规划,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的梯度转移。同时,根据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培训经费税前列支、提供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技能培训,减轻劳动力流动对企业的冲击,缓解疫情给企业招工带来的困难,减轻转型压力和经营风险。 牛立文:依托“新基建”打造智慧社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分别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当以加快推进‘新基建’为契机,支持社区智慧化升级,进一步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5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牛立文表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社区发挥了重要的阻击作用,但是也暴露出管理服务上的短板弱项。通过深入调研和经验总结发现,常规的社区网格管理存在盲区死角,动态数据掌握不及时不全面,人力物力上明显不足。 牛立文建议,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的布局,打造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社区,使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够更加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在老旧小区改造、新小区规划建设中,推进5G、物联网传感终端、人脸识别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兼容多种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多级联动的信息化系统,让社区能实现快速接入外部资源系统。充分利用疫情期间小区彻底排查的信息,进一步整合汇聚各居民区一户一表等基础数据资源,加快实现精准治理。围绕社区日常管理、自治协商、综合治理等各项需求,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包含社区安全管理、社工助手、社区生活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服务应用,让智慧社区的触角延伸到每一户居民。 “打造智慧社区,同时也应成为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途径。”牛立文表示,在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可以对社区建设运营模式进一步探索创新,积极引入社会资源,结合数据运营、保险配套、智能服务等多种方式创新盈利模式,建成多方有收益的智慧社区。 牛朝诗:建互联网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我十分关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特别是健康医疗大数据推广应用,将更好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5月1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在接受《安徽日报》采访时介绍,疫情期间,省立医院互联网医院发热咨询门诊安排70位医生值班坐诊,为全国各地发热患者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牛朝诗说,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并将“脑起搏器”治疗应用于帕金森病,是国内较早开展脑起搏器手术的医疗机构。神经外科成立了专业的脑起搏器团队,常年开展此类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斜颈、特发性震颤等,并设立“脑起搏器远程程控中心”,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程控医疗,大大方便了省内及周边省份的患者。 “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可以很大程度缓解三甲医院的接诊压力。”牛朝诗说。当下,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地方医院门可罗雀现象严重,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基层医院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医疗资源方面都很有限。互联网医疗对推动分级诊疗、促进“大病不出县”政策落地都有积极的作用。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转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http://news.ustc.edu.cn/2020/0527/c15884a426291/page.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