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报】碳中和:从时间表到行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tuixiuustcer 发表于 2021-3-12 20:5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年03月12日

【中国科学报】碳中和:从时间表到行动

本报记者 冯丽妃 甘晓 李晨阳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下旬,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今年全国两*的热词。重任在肩,如何实现目标?两*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以推动我国碳减排目标从时间表和路线图走向行动。
让区域发展更绿色
未来五年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窗口期。如何科学布局、抢占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北京代表团召开的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董事长潘敬东说,推动能源清洁低碳是首都提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所在,重点在于实现能源供给的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的电气化。
以2022年冬奥会为例,潘敬东表示:“要在冬奥会筹办中始终贯彻绿色理念,力争使之成为史上第一次使用全绿电的奥运会,真正实现‘零碳’奥运。”
“及早布局、抢占先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杨震在江苏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建议。
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科技创新大省。杨震建议该省进一步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尤其是空中互联网,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
“‘十四五’对于内蒙古来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爬坡过坎阵痛期,也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开篇布局关键期。”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副盟长张利文说。
在她看来,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在推进碳排放达峰行动中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内蒙古的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能耗强度和碳强度不降反升。”张利文说。她建议国家对内蒙古推进碳排放达峰行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内蒙古作为国内森林、草原碳汇交易试点;给予内蒙古适度的碳达峰空间,在分解“十四五”碳强度下降指标时,为内蒙古提供必要的转型时间和政策空间。
面对区域间的不平衡,全国人大代表、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建议,从国家层面统一作出部署,建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相互援助机制。
让能源结构更优化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看来,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优化能源结构是重中之重。
然而,包信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就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而言,实现碳中和目标仍存在巨大挑战。他表示,2020年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化石能源占比仍在75%~80%左右。尽管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增长很快,在国际上处于前列,但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较低。要实现碳中和,能源结构仍需大幅调整优化。
“我国能源转型将要在三个重要方向上发力——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化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处理和利用。”包信和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也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
包信和认为,随着未来各种可替代性能源技术的发展,到2060年我国能源结构必将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让未来发展更环保
“碳达峰、碳中和,不要忘了其中的‘关键一环’——建筑领域碳减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翠坤对《中国科学报》说。
王翠坤介绍,据测算,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明显滞后于全国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
为此,她建议,对新建筑应当加大绿色建造力度,注重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对既有建筑要开展全面改造,加快完成节能提升和安全性能提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达到减碳效果。此外,还应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的应用,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在这场和时间的赛跑中,为减碳按下‘快进键’,交通运输业的低碳转型也极为关键。”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提案中表示。
沈南鹏指出,从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来看,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时间往往滞后于国家的总体碳达峰时间。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发展速度、经济规模以及资源禀赋等,难度可能进一步加大。
他建议,以做好道路交通低碳化的“加减乘除”为着力点,加大智能交通新基建的投入,推广采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智能网联车辆,减少道路交通单位运输量的碳排放。加快5G智能网联车载、路侧设备的国家技术标准制定和实施,破除交通基础数据的信息壁垒。
《中国科学报》 (2021-03-11 第1版 要闻)




[img][/img]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27 19:33 , Processed in 1.3288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