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川医”更名争议背后——中国大学为何热衷改名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秋枫 发表于 2015-6-21 08:4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川医”更名争议背后——中国大学为何热衷改名字?
2015-06-19 08:58 来源:光明教育 
    光明网记者 李平沙

    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中国高校更名之风却日盛。据统计,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

    仅在2015年,全国有32所高校获准改名。今年2月份,教育部公示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有32所高校的设置申请获得通过,其中包括西部地区高校18所,中央部门高校2所,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校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8所。

    近来备受关注的泸州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川医”校名之争,也正是源于上述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四川省申报两所高校更名均获批准。其中之一即是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记者调查发现,一部分高校如愿以偿更名升级,而另外一些大学不得不在更名之路上继续前行,甚至“屡败屡战”。

“川医”更名争议背后——中国大学为何热衷改名字?

    某高校称更名为其“工作重点”

    在网传一份《中国大学改名篇》中,1996年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被民间评价为跨越难度最大、最不沾边也是最唬人的改名。有网友直言:校名由“地质”变八竿子打不着的热门词“经济”,着实太离谱。

    不过,这个被指改的“最离谱”的校名或在不久将来被新校名取代。6月18日,记者在石家庄经济学院官网查询发现,该校目前欲再次更名。

    石家庄经济学院官网17日发布新闻称,河北省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莅临该校考察评议更名大学工作。该校校长作了更名大学的工作汇报,阐述了该校更名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文中并未透露,石家庄经济学院欲改为何名。

    记者查询发现,2012年8月25日该校宣传部门发布一则消息亦显示,石家庄经济学院正在接受河北省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的考察,考察事由是更名工作。

    而在今年3月25日,石家庄经济学院却否认学校更名的消息。当时该校宣传统战部门一负责人向河北当地媒体表示,2013年该校确实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欲为学校申报更名,当时更改的名字就是“河北地质经济大学”,但那次申请并未获得教育部批准,此后学校并未申报更名。

    随后,记者致电该校招生办,获得的答复与上述说法并不一致。某招办工作人员表示:“改名的工作是我们学校这一两年的重点工作,至于什么时候更改成功,还不能确定。”

    在搜索引擎中查询“华北工商大学”的词条,亦能显示石家庄经济学院的百科页面。词条称,“华北工商大学”为该校2003年校庆前拟用的校名,并在上报教育部后未能审批。当记者就此询问该校招生办时,工作人员则称这是“误会”。

    针对该校更名的提问,百度贴吧上有疑似该校校友的网友回复称:“04年上大一时候就开始酝酿了,这都八年了,还没改成。名字当时想叫华北工商大学,可能由于华北这个词太大,被上级否了,然后想叫河北工商大学。”

    从河北地质大学到石家庄经济学院,再到“华北工商大学”或“河北工商大学”、抑或“河北地质经济大学”,该校在短短的20年间欲换3个不同校名。

    为求“高大上” 高校更名十分普遍

    细数今天中国大学更名历史,上述例子并不少见。由“学院”变“大学”;由“地质”到热门词汇“经济”;从前“河北”到“石家庄”,又欲换回“河北”。其关键变化也折射出中国高校更名潮几个显著特点。记者梳理总结发现,中国高校更名不外以下四种类型:

    首先,名字往“大了改”,地域越大越好,以市为名的高校改成以省为名,以省为名要改成更大地域,甚至改成以“中国”开头。如2013年河南信阳、安阳、周口等7所地方高校更名,新校名中全都以“河南”开头;再如烟台师范学院改名为鲁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改名中国海洋大学。

    其次,最常见的就是“学院”升格为更高大上的“大学”。众所周知的如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钢铁学院改名北京科技大学。

    第三,在校名中撇弃冷门专业,往热门词汇“财经”、“经济”、“理工”上贴。上述学校将“地质”改“经济”或属于这一类型。此外,还流行将“铁道”改“交通”、“水产”改“海洋”、“地质”改“工程”、“钢铁”改“科技”。

    第四,校名越短越好。有很多职业技术学院改名的首要目的就是去掉职业二字,如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就改名为福州理工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改为山东现代学院。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校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学校,从学校改名学院。另有一部分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脱钩,独立成为民办学校因此更名。因学校办学定位、层次的调整的更名无可厚非。不过,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更名情况看,现实并非如此。

    调查显示,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全国21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更名,占到具有高招资格高校总数的近10%。其中升格更名的占80多所,其他大部分是嫌弃原来的校名太小太窄,追求“高大上”而更名。

    “虚名”之下 其实难副

    实际上,高校频频更名,又仅仅只是为了“高大上”校名么?

    在此次“川医”校名争议事件中,诸多老“川医”校友认为,泸州医学院更名就是为了招收更多学生,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本次反对泸州医学院改名的四川大学,也是中国大学更名风潮的“产物”——1994年两所国家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有报道称,因这一新名字严重影响了招生质量,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再度更名为“四川大学”。

    另有媒体如此总结高校更名带来的利益——在招生上拥有“唬人”的资本,还能提升学校行政级别。如此“更名红利”存在,高校自然不会放弃更名这种办学捷径。

    “更名不仅能给高校在吸引生源等方面带来利益,还能让部分弱势高校对外交流更有‘底气’。”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专家仲伟俊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更名热”背后是大学行政化在作祟。“学校更名升格后,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随之上升,例如处级升副厅级,副厅级转正厅级,这种官僚主义无疑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另有教育行政官员透露,校名更改之后校牌、公章、标牌等都要更改,造成大量人力财力浪费,也为觊觎教育经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可见,更名之后带来的实际利益和潜在资源,才是令众多高校趋之若鹜的根本。

    “大学不在其名,而在其精神。如果只追逐表面的校名,大学将在争名逐利中失去自我,失去大学精神,再有好听的校名,又能如何呢?”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质疑引人深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的思维。可惜,这种与教育之灵魂、大学之精神背道而驰的思维,却在中国大学一次次的“更名潮”中展现无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樱樱 发表于 2015-6-21 12:54:16 | 只看该作者
是的,现在大学的名字太花了,很难搞得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5 13:46 , Processed in 1.5088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