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0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咋顶尖成果稀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xbjlwl 发表于 2010-4-13 22:3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刊发时间:2010-04-13 10:32:50 中国青年报  
  “美国的科学实力傲视群雄,日德中英的科学实力位居美国之后,属于科学实力上的‘多强’。我国科学在世界的影响力仍然不高,在19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3。我国科学影响力甚至低于瑞士、以色列等小国。”最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公布的最新报告有这样的表述。   日渐崛起的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位与

作用到底如何,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一问题。而此次推出的研究结果,实在让人难以乐观。   研究的评估结果显示,科学活动的规模较大、但高质量的成果不多是我国科学实力和科学影响力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别的主要原因。   作为背景的一组数据则是:到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研究和发展的经费居世界第六。   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缘何顶尖成果稀缺?这一话题引发了诸多学者热议。   缺原创、少积累 难觅真正的大科学家   “我国模仿、跟踪的成果比较多,原始性创新的成果比较少是一个重要原因。”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在今年两*上对我国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门分析。   徐冠华院士介绍,我国国际入选的科学技术论文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申请全球专利的国际申请量已经超过了6000项,居世界第六位,“从技术角度看,专利数目不少,增加得很快,但是核心专利比较少,这就很难越过大公司在一些重要产品上所设置的专利壁垒。”   “短、平、快的成果多,但是反映长期科学积累的成果比较少。”徐冠华院士认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西方比,时间还短,科学在于积累,可一些科研工作者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比较过分地注意论文、专利的数量。   “顶尖成果稀缺的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高抒教授则认为,在工程技术领域,我国还是有一些顶尖成果,从前国家很困难的时候有“两弹一星”,现在则有登月、高速铁路、三峡工程。然而,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成果就相对少了,这主要表现为大科学家人数太少。   什么是大科学家?在高抒教授看来,应该体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能够建立新理论、发现新方法上。   按照美国科学界的统计,2000个科学家中能支撑和产生一个大科学家。按照这个比例,我国超过3000万名科研工作者中应该有很多大科学家。   让人遗憾的是,两*期间,多名院士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均认为:“我们国家真正的大科学家人数屈指可数。”   高抒教授介绍,为了培养出大科学家,要有一定数量的小科学家做大科学家做的事情。换言之,要有重要的科研课题,每个人都要发现新方法,提出新概念,对科学事业有重要贡献。   遗憾的是,目前的土壤却不利于科研工作者在这3个方面下工夫:真正愿意在基础研究方面下工夫的人是很少的。而在做基础研究的人里面,愿意攻克难题的人更少。有的人就愿意做一些容易做的事,而容易的事大部分价值不大,有的人抱着投机心理来做,就冲着发表SCI论文去做。   “大科学家的产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们现在的危险是培植的土壤越来越贫瘠,让它渐渐变成了零概率。”高抒教授说。   越是学问大的中国学者越提不出问题   为什么中国学生出去就能脱颖而出,就能拿诺贝尔奖,而在中国却不行呢?   为什么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拿诺贝尔奖,现在读了中国顶尖大学条件优越的学生却拿不了呢?   这些悖论常常让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教授陷入沉思:“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杰出人才的培养。”   科技人才资源大国为什么尖端的成果少?这位做过科技部官员又先后担任两所重点高校党委书记的学者给出的答案是:关键是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缺乏。   李健教授认为,现在没有一个科学家登上诺贝尔领奖台,也没有一所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   “当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变。”李健教授认为,要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进一步鼓励学生思考,因材施教,对一些怪才偏才,不能乱加责备,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杰出人才培养的一个发掘点。   李健现身说法,他初中一年级能自己组装收音机,初二参加了省里的无线电比赛,而近几年他却在多所高校发现,“一些大学生甚至不会装电灯泡,扣子掉了也不会自己钉”。   一次经历更是让李健感慨不已。前些年,李健在科技部任职,经常组织一些有大学生参加的大型学术会议,请来的多是全球科技界的大腕,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演讲后的提问环节,下面举手的都是外国人。   李健总是试图从场下的中国学生中找到希望:“现在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李健几乎每次收获的都是尴尬和难堪,而当他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坐在前排的国内顶尖科学家时,他们却有的把头低了下来,有的左看右看,就是不敢和李健对视。   “越是学问大的人,越提不出问题,不愿提,不敢提,不好意思提,或者提不出来,因为我们的人才都不敢怀疑。”李健感慨。   吃别人嚼过的馍只会弱者恒弱   一些国际会议与国外的同行交流中,高抒教授常常能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到一种压力。   这是一种尴尬的境遇,“一边是别人按照文明古国的要求来看待你,一边则是你对现代社会贡献的缺乏。”   在高抒教授看来,对于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家来说,可以抓住一个特长,比如说,瑞士钟表造得好,就够了,“但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应该在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两个领域里面都有所作为,这才符合大国的国际地位。”   日本的科技发展路径值得关注。   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在发展初期一条好的经验就是转化别人的成果,日本有一阵儿就是走的这条道路。有一个说法,“英国人的主意,在美国变成食物,钱却被日本人赚走”。这叫技术立国,日本在一定时间里采取了这种策略。但是这条路走不远,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被遏制住,日本一度也曾遇到这个问题。   近年来日本连续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则让人刮目相看,高抒教授认为:“这说明到了一定的时候,国力强盛了,国家还是要支持基础研究,重要的科研成果不是靠别人做出来,而是要靠自己。中国已经到了这样的转型时刻!”   高抒教授以自己的研究领域举例。目前海洋船上所有的观测仪器、设备百分之百都依靠进口。制造仪器实际上可以推动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推动新方法、新技术的建立。   因为,基础研究的仪器设备是为了研究特定的科学问题而设计的。他们在推出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已经研究过了,而我们再用别人研究出来的这些仪器来研究,研究必然慢一拍,所以从起步开始,我们就落后了。   同时,国内研究整个过程都没有,人家的工具拿来再走人家的老路,吃别人嚼过的馍,“小修小补小打小闹,永远难以超越他人,而强者则会恒强”。(记者 雷宇 实习生 杨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lao90286 发表于 2010-4-14 10:49:19 | 只看该作者
60多年培养的学生赶不上当年西南联大几年的成果,是何原因,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新装。希望改变这一状况~~
3#
liw59 发表于 2010-4-14 14:50:53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恐怕难以看到希望了,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后代上吧!
4#
鞍山 发表于 2010-4-14 15:11:18 | 只看该作者
中科大博士求职高校未果 “下嫁”中学执教
中科大博士“下嫁”中学执教鞭 为我省首例,在全国也较为罕见

  今年28岁的中国科技大学量子力学专业博士生俞华山,在修完博士学业后,出人意料地回到母校南城一中任教,成为该校高一两个班级的数学老师。这是我省首个戴着博士帽的普通中学教师,这在全国也较为罕见。一位学业优秀的博士生,为什么要选择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这名博士老师能否胜任教师这一岗位?近日,记者深入采访了解这背后的故事。

  俞华山正在上课

  博士老师与学生想象有差距

  今春开学后,俞华山正式走上南城一中的讲台,负责教高一(9)班和高一(17)班这两个班级124名学生的数学课。

  9日上午,记者见到俞华山,他正在上课。在正式走上讲台前,俞华山即将到来的消息早就在校园内传开了,学生们都对这名博士老师十分期待。当第一次看到俞华山时,学生们最早的感受是惊讶,惊讶于他竟如此年轻。身材瘦小的俞华山长着一张娃娃脸,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衣着打扮还有些寒酸,看起来几乎和身边的高中男生没什么差别。尽管和想象中有些差距,学生们还是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对这位博士老师表示了热烈欢迎。

  1998年秋,出身农家的俞华山以全县前10名的高考成绩从南城一中毕业。2009年5月,也就是高中毕业10年后,俞华山重回母校,再次接受曾经教导过自己的恩师的考核。试教结束后,老师们认为俞华山讲课角度新颖、境界超群,但是与学生交流不够。老师们的建议是俞华山需补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执教从头再学

  之所以决定做一名中学教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俞华山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尽管如此,俞华山在“战术”上还是予以了高度重视,并做好了充分的“岗前培训”工作。他不仅对高中教材进行温习,找书籍作借鉴,还向本科同学请教。

  尽管如此,学识“过于”渊博还是给俞华山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俞华山的思维总是不自觉地发散开来,而不少旁征博引的知识点都是学生们没有接触过的,以致每当俞华山询问“是否听懂了”时,讲台下的回应是一片默然。为此,俞华山不得不缩小自己的知识面,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从而适应学生们的学习进度。

  回母校任教的“小算盘”

  时至今日,俞华山身边还是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位学业优秀的博士生,为什么要选择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修完博士学业后,俞华山踏上了寻找工作之旅。俞华山专攻的量子力学专业为理论学科,毕业后的出路大多是当大学老师,或者进研究所之类的机构做科学家。俞华山向一些高校投递了简历谋求大学教师的工作。也许是当时正逢大学临近开学,教师岗位没有空缺;或者博士文凭还没有到手,减轻了求职的砝码,总之俞华山寄出的简历均石沉大海。

  正在另寻出路时,俞华山的父母劝导唯一的儿子回到自己身边,并希望儿子应聘南城一中的高中教师。

  俞华山想到,大城市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而自己从小到大过的都是校园生活,书生气太重;且大城市房价贵得离谱,生活质量远不如小县城。

  当听说母校正在招聘老师,在母校学习的快乐时光随即浮现在俞华山的脑海,俞华山不禁对那片熟悉的地方神往起来。俞华山下定了决心: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家乡的孩子们,竭力为母校增光,何尝不是学有所用呢?他立即给昔日的恩师刘金祥打了电话,表达了自己欲回母校任教的想法。

  招聘方案因博士修改

  刘金祥是俞华山曾经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当听到自己的得意门生要“下嫁”母校任教时,刘金祥的第一反应便是诧异。在作了一番深谈后,刘金祥立即表示欢迎。南城一中校长陈国明闻悉后,立即代表学校竭诚欢迎。

  《2009年南城县普通高中招聘教师方案》与往年的方案有些不同,《方案》中特别注明“因教学教研工作需要,南城一中需直录1名数学专业博士生,可不受师范类院校限制”。为了公平起见,《方案》还规定,“如果有两名及以上数学专业博士生报名,则通过笔试和试教单独择优录取。”招聘过程中,没有出现另一名博士与俞华山进行竞争。

  据了解,为了顺利引进俞华山,南城县人事、教育等部门按照引进高素质人才的相关规定,特别对俞华山的到来大开“绿灯”。俞华山被免去“笔试”这一考录环节,直接进入“试教”,并被“直录”。

  在办结完相关手续后,俞华山成为南城一中的一名数学教师,目前正处于一年的试用期。南城一中引进一名博士的消息传出,在省内各中学引发了不少的波澜,南昌二中、江西师大附中等重点中学也纷纷对南城一中的求贤之举表示羡慕。

  为了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学校对俞华山的工作早有安排。南城一中党支部书记谢东旭告诉记者,当前正是高中教改的攻坚时期,要实施好高中教改,提升师资水平至关重要。学校正欲打造一支专家型教师队伍,由于平日忙于日常教学工作,教师们教研素养的提高成为瓶颈,俞华山的到来将对学校教研工作起到引领的作用。事实也证明,俞华山超强的研究能力给同事们带来了诸多启发,帮助了同事们对所教学科知识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在做好日常教学教研工作外,俞华山还有一项秘密使命:挖掘有数学天分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争取在中学生数学奥赛中取得佳绩。(来源: 大江网-信息日报)
5#
杰夫 发表于 2010-4-14 17:11:1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主的转贴和四楼的转贴,心里很不是滋味。
可悲?可喜?谁能知晓?谁之罪?
6#
王岚 发表于 2010-4-14 19:14:57 | 只看该作者
太奢华了!是国家教育和科学部门的悲哀,更是国家之大悲!!!!!!!!!!!!!!!
7#
琼儿 发表于 2010-4-14 19:27:04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大家之路很艰苦,思维和能力上能够创新,还要耐得住生活和物质上的寂寞。现在的孩子们从小似乎就缺少了这两个方面的基础。
8#
风摆柳 发表于 2010-4-14 20:15:41 | 只看该作者
无语……………
9#
西北小草 发表于 2010-4-14 20:36:14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说说。其实博士当中学教师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在中国,你没有门路什么也干不成,就我们国企来说,这几年进来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又关系的,有背景的大专生,真正的正牌大学生是进不来的,就是厂子弟也不行,你在到公务员的队伍里看看,进来的新人除了什么局长科长之类的子女外,好像看不到老百姓的子女。我是搞技术的,什么高工,高高工基本上都是领导送的人请,就拿我们厂来说吧,工厂化五万多员培训清华研究生,其实就是给有门的人一个方便,三年不去清华,只要交了钱,到时清华给你一张清华的研究文凭,是个猪都能毕业,哈哈,你说毕业的正牌大学生,研究生他们能要吗,要了不是砸自己的脚后跟吗?
10#
王岚 发表于 2010-4-14 20:47:09 | 只看该作者
9楼 阐述的到位,人才在权钱面前是多么的无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9-23 07:33 , Processed in 1.3962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