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庭漫步 于 2020-4-14 21:51 编辑
疫情告一段落、春日绿肥红瘦。 午后暖阳斜照,春风轻轻徐来。孩儿提议出门走走练练车技,孩爸说:那我们就到安丰塘去看看吧。反正我只要有娃作伴,到哪儿都行。何况如此晴好的天气,窝在家里,的确有负春光。于是,一家人便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追着阳光,一路西行,向着目的地出发。沉醉在春风里,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忽然冒出一种无厘头想法:当年追日的夸父是不是也如现在的我一样快乐呢? 青春作伴、一路欢笑,不知不觉间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
导航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一湖清水。据说,绕堤一周大约25公里(只有古时候工程的三分之一大了)。您可千万别小看眼前的这个水库,提起它的历史,那可不是盖的哦。不妨来看看百度对她的文字解读:
安丰塘,古称芍陂(音quèbēi),(您没有读错吧?)中国淮河流域古今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中部地区,史载由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建于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7-公元前591年),古时候被誉为"天下第一塘"。
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隋唐以后设置安丰县。因此被称为安丰塘。
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地。2015年10月13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寿县县长程俊华接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安丰塘(芍陂)从此成为安徽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3964/wps2.png
几千年过去了,她仍然在发挥功能、泽被后人。抚今思昔,不得不感叹:盛世名塘今犹在,不见当年古先贤!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3964/wps3.png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3964/wps4.png
好在,塘岸边建有孙叔敖祠,可供后人瞻仰他的懿行嘉德和丰功伟绩。不巧的是,下午四点半后景点已经不再接待游客,我和许多人一样,只能望祠兴叹。
幸运的是,我转身要走时,突然看到一行人(后来得知,大概是国家的水利专家)在一位导游的陪同下走了过来。于是,我灵机一动,跟他们一起混进了祠堂。呵呵,天赐良机,怎能错过,不是吗?这一定是孙叔敖祠中有灵,冥冥之中给我一次神交的机会吧? 正因为有幸走进了孙叔敖祠,我才得以穿越时光,近距离与这位历史名人接触,从而了解了他的更多的故事和传奇。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3964/wps5.png 孙叔敖辅佐楚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文化和军事,农商并举,为楚国称霸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3964/wps6.png
原来,除了优孟衣冠之外,循吏第一、三利三患等典故都和孙叔敖有关。遗憾的是,这位布衣令尹一生操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为相12载,38岁去世),纵使政绩赫然,由于太过廉洁,死时却连一副薄棺都买不起,难怪司马迁称他为天下循吏第一。他死后,他的儿子安遵从父命,以打柴为生,生活贫困,以至于连楚王的优伶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才有了优孟衣冠的故事。这样一心为民、为官清廉的贤才,堪称万世楷模啊!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3964/wps7.png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3964/wps8.png 好在,为人民付出的人,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这也就是臧克家先生所说的:心中装着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吧。换言之,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只要芍陂在,孙叔敖就永远活着。
安丰塘的存在,就是对孙叔敖最好的纪念;“双头蛇”的故事,也会在江淮大地一代代的流传下去。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3964/wps9.png
孙叔敖祠里还陈列着古代农耕和渔猎的实物和油画。它们昭示着:自古以来,江淮大地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当然,对于古代以农业为主的农耕社会来说,芍陂这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对于这一带成为富庶之地,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就如同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平原一样。否则的话,距离这项水利工程不远的寿州,也不可能成为楚国的都城。
带着满满的收获,踏着夕阳的余晖和半塘瑟瑟半塘红的水库告别了,和万民敬仰的一代贤相告别了。 轿车飞驰在现代的高速公路上,穿梭于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中,但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男耕女织、渔歌互答的孙叔敖时代。我在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先民们,未必不比现代的我们快乐吧?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