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1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报】饶子和院士:让我们争一口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tuixiuustcer 发表于 2022-9-5 09:4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科学报】饶子和院士:让我们争一口气        
   
中科院院士饶子和发言。代蕊摄
编者按
9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举行。中科院院士饶子和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带领新生“认识”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先生,回顾了贝老所践行的“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以及贝老的遗训“我们要为国家争口气”。饶子和希望,学子们保持“为国家争口气”的定力和志向,怀抱“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本报刊发饶子和的发言全文以飨读者。
尊敬的母校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母校的邀请。大学的开学典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毕业后还有机会第二次参加母校开学典礼的学生并不多,我感到荣耀和幸运。
看到各位同学,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当年入学的情景。时间过得真快,明年就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入学50周年。在这半个世纪里,我有过很多经历,去过很多地方,在不少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发过言。但是对我来说,科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只有在这个校园里,我才感到自己又变回了当初的那个学生。
今天,我不想讲自己的经历,只想以一名学长的身份,带着同学们认识一位已经逝世的科大老师——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先生。
我毕业于中国科大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其前身是中国科大生物物理系,也是12系,是贝先生一手创建的。贝先生是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最长寿的院士,2009年仙逝,享年107岁。
贝时璋先生出生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垂帘听政,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等到在座各位同学出生的时候,贝先生还在安安静静做着他的研究。大家不难回忆,在他生活的一个世纪里,无论是世界和中国,像走马灯一样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更迭;但却很难想象,一个人要有怎样的定力,才可以在这令人目不暇接、风雷激荡的漫长岁月里,“风雨不动安如山”地守住一张书案。
贝先生因胚胎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成名,是中国胚胎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却鲜有人把他和国家“两弹一星”工程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过“两弹一星”,知道这一工程对改变中国命运的非凡意义。我们科大当初就是为“两弹一星”而开办的大学。然而,23位“两弹一星”元勋名单里没有贝时璋先生的名字。在这件事情上,他是“隐形人”。
在这默默无闻的背后,是贝先生为国家需求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力排众议,领导开辟了我国学科交叉的先河,奠基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为了“两弹一星”,他中断了自己的研究,在1958年创办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大生物物理系,使得生物物理专业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生命科学交叉学科,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几个最早拥有生物物理学研究专业的国家之一。
贝先生先后组织开拓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仿生学、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控制论等分支领域。从1964年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开始,6次核试验的核爆炸现场都开展了动物实验,对这些动物核辐射效应的研究持续了20年。大家今天对航天员很熟悉,但最早的“航天员”其实是动物而不是人。我们的前辈发射生物探空火箭,再回收那些实验动物开展研究。
这些研究都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发表论文,外界对此一无所知,没有定力、热爱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是做不下去的。正是贝先生等前辈们默默无闻的付出,成就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生物物理学骨干人才,也成就了今天我们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科大毕业后,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贝先生担任所长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随后又考上了梁栋材院士的研究生,成为梁先生的开门弟子,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对病原体的探索。有时候我会感慨,生命科学研究总在读取生命的密码,而从贝时璋先生的人生,我们能够读到什么呢?
贝时璋先生说过:“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我们听过许多类似的说法,但很少有人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像贝先生这样有说服力。他说自己是“用生命在研究生命”。即使在一百多岁应该颐养天年的日子,他还在孜孜不倦地从事细胞重建研究;甚至去世的前一天,还跟同事讨论工作。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要为国家争口气。”
当我考虑在今天的典礼上跟同学们交流什么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贝先生的这句话。我感到有责任让大家听到它,因为我相信,这是一代宗师的遗训,而我们在场所有人都是继承者。
我很幸运,因为无论是在中国科大还是在中科院,都是沿着贝时璋先生开创的道路往前走的。几年前,我作为筹建工作组组长,参与了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筹建;我所在的研究组2003年临危受命,在世界上解析了第一个SARS病毒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又率先报道了两个最核心的抗病毒药物靶点。
每一次重任在肩,都必须砥砺前行,像贝时璋先生说的那样,争一口气,把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跟运气有关,但很多时候,运气的到来就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多做了一点。唯有想着“争气”、怀抱纯粹“热爱”的人,才会赢得运气。
今天,我们又站在一个特殊的关口。过去3年里,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你们的高中生活几乎是在口罩里度过的。地球上还发生了很多大事件,而这些都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地影响到了我们。
我总担心,如今的年轻人是在比前人更安逸的条件下成大的,但是刚刚长大,就要遇到扑面而来甚至无法把控的种种困难。我不想温情脉脉地告诉大家那没关系,因为这是大家必须去迎接的挑战。我年轻时当然也遇到过困难,在到科大之前我做过下乡知青,有5年的时间种稻插秧、耕田割麦、放牛养鸭、挑河积肥。在那个时候我如果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只会迎来更大的悲剧。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我们所谓的人生经验对大家并不适用。但是,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情之所至,金石为开。保持“为国家争口气”的定力和志向,怀抱“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是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的人生配方。
开学典礼往往是一个成人礼。从今天开始,每一个人都需要考虑,作为成年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作为一名学长,我期待见到大家在最好的年纪,在最好的大学,用最好的态度,做最好的事情。如果你想要成为下一个贝时璋,那么今天的你就要准备用上百年的时间去为之努力,去争气,去热爱。放到一生的时间里,一时的得失与困难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今天,我在这里转述贝时璋先生的遗训,是想提醒各位,“两弹一星”、中国科大,原本就是为了“争气”而诞生的。我们的前辈,在国家“十面埋伏”的时候,发展“两弹一星”,解决最大的“卡脖子”问题。今天,还有很多“卡脖子”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科大学子前赴后继。
根据学校的统计,科大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会产生一名院士。成为院士,在外面广大的人群中是概率很低的,但是在科大校园里,概率是千分之一。如果2022级的同学们再努力一把,每1000名本科生产生两名院士,那么概率就又会提高一倍。当然,我很自豪地告诉各位,我们那一届全体198名本科生中已经产生了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以后的概率,要看各位的了!
用贝先生的话来说,让我们的气魄更大些,眼光更宽阔些。请大家记住: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科大人是要争一口气的!
谢谢大家!祝愿大家前途无量!

《中国科学报》 (2022-09-05 第3版 综合)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一口一乐 发表于 2022-9-6 08:46:14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科大人是要争一口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开口便笑 发表于 2022-9-7 22:28:45 | 只看该作者
你的帖子已被中科大家长论坛微信公众平台采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大路 发表于 2022-10-25 05:17:49 | 只看该作者
勇攀科学高峰,永远争一口气,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4 18:28 , Processed in 1.4598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