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怎么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秋枫 发表于 2017-9-24 11:1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怎么建
2017-09-23 03: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练玉春整理
  9月21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这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部署的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也标志着我国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入了新阶段。在这样一个必然要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册的重要时刻,我们组织本次教育沙龙,聚焦这个重大问题,希望以这些国内一流的高校管理者、一流的大学学者的视角和眼界,来启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大学深刻理解和深度实践“双一流”建设,也希望鼓励那些以“双一流”的标准来要求和激励自己的高等院校实现更好更强的发展。
  战略抉择,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瞿振元(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瞿振元(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建设方案的正式公布,把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引导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抓好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双一流”建设,以此带动全国高校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在各自的服务领域追求卓越、培养一流人才,整体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使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总要求相适应,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战略抉择。
顾海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顾海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当代中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中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对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贡献不断增强。
  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交叉重复、低层次循环的现象还多有存在,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建设水平,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将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一流人才,“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
  拥有优秀学生、学术精英、高端成果、国际声誉和一流服务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因此,“双一流”建设,就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
  而且,“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积累过程。建设成功与否,不是靠行政发文“认定”或领导人讲话“宣布”,更不是靠学校自我“宣称”,也不取决于学生规模、专业分布和有否硕、博士学位授权;核心是要靠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瞿振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这里,既明确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又明确了大学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逻辑。
  对于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有的学校还不够清醒,也有的学校说起来清醒做起来糊涂。主要症结在于:究竟是以人才培养来带动其他工作,还是以科学研究来带动其他工作?在这个大学发展逻辑的问题上的模糊,会严重影响“双一流”建设的价值取向。
  “双一流”建设大学的人才培养,更要坚持素质教育这个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确保“双一流”建设高校不断培养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引领时代进步的一流人才。这是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流本科,“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钟秉林: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不论是学科专业特色突出的学院,还是综合实力突出的大学;不论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还是国际有影响的公立大学;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无一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甚至校友会和基金会的工作重点也放在本科毕业生这个群体上。这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实际上,社会公众在选择报考或评价一所高校时,首先关注的往往是这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特色、就业质量、校风学风和办学声誉,而不是其他“高大上”的指标。
刘益春(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益春(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构建科教融合、教研相长、多学科协同的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卓越教师与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要更加重视本科教育。
  瞿振元:
  大学的人才培养,更要坚持素质教育这个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建立本科、研究生以及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完整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更要注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内容、方法、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更要加强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钟秉林: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随大学形成而产生,随大学发展而不断分化。现代本科教育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办学层次,其自身也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人才培养类型(如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组成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本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社会公众对于本科教育的个性化选择。大学通过构建科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本科教育质量彰显了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为“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通过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高水平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学科专业分化与融合的可能性,促进学科构架的优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和相互耦合的统一体。国内外教育实践表明,本科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生力军。本科生参与科研不仅给教师带来启示和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也直接促成了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中,本科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取得创新成果(如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研发实用系统、社会调查咨政等)的案例并不鲜见。
  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本科毕业生数量庞大,他们承载着母校的传统和文化,在各个领域为国际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本科毕业生形成的校友群体在社会上的整体表现和口碑,将对母校的办学声誉产生直接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校友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度,已经成为评价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和核心指标。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学科建设,打牢“双一流”的坚实根基
  顾海良: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双一流”建设启程的重要规划。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变化的最重要的标识。突出学科建设的基础作用,高度契合“双一流”建设目标和指向。
  当然,突出学科建设的基础作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理念、有益经验和基本理念。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以若干一流学科为支撑的,就是以若干个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为标识的。
  这次“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凸显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理念,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就是从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中遴选产生的。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求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着力于以一流学科为基础,规划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要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凸显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两类高校都要把学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更加注重通过学科建设和特色发展,彰显“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双一流”建设遴选认定的421个学科点和部分高校自主确定的44个学科点,较为合理地分布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双一流”建设的起步和发展的标识。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要把一流建设学科遴选时树立“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发展理念,牢固地落实和贯彻于“双一流”建设过程始终。
  刘益春:
  “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无疑使基础性的工程。基础坚实,整体发展才能够更高更强更好。
  学科是学校打造学科高峰的核心和开展一流教师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坚实的支撑。学科建设为推动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改革先导,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同时,学科也必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学术组织,必然要求以先进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作为保障,也必然会影响和带动学校的治理创新。所以说,学科建设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大学办学实力提供了示范引领,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中坚力量。
  因此,高校必须做到: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打造优势特色学科领域;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创新;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支撑,提升大学整体办学水平。
  一流学科建设要以服务国家、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凝练重大学术问题,开展协同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尤其要在农村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高端科研平台和新型智库;
  一流学科建设要推动形成服务国家、崇尚科学、鼓励创造、热爱教育的大学文化,特别要发挥学校在世界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一流学科建设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确立学科特别是学科方向团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每个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建立起实质性、全方位的合作,特别在教师教育领域开展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实质性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和国际声誉。
  顾海良:
  落实和贯彻“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就是要着力于建设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这是“双一流”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基本要求,如到2020年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等发展标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就是要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
  落实和贯彻“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就是要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贯彻和落实“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发展理念,就要具体规划和切实建设好这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突出了学科建设绩效综合评价的要求。“双一流”建设提出“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从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对学科建设绩效作出综合评价。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也突出了以学科自身系统发展为圭臬的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先导和引导,着力于优化学科整体结构,把握学科发展走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关注学科交叉取向,发挥学科建设优势,彰显学科建设特色,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从学科建设的系统性上,实现“双一流”建设能力和水平的总体跃升。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
  瞿振元:
  “双一流”建设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责任,承担“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高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政府保证“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投入,这是大家的预期,也是政府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大学的精神和大学的改革。
  引领大学发展的是崇高的办学理念,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捍卫真理、追求卓越的责任担当等等大学的精神,这是一所大学革故鼎新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前的“双一流”建设要特别注重这种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这是“双一流”建设要守住的根和魂。
  所不同的是,今天的改革更强调“统筹性”,是各个方面在体制机制上的深度的、全方位的改革;更强调“系统性”,改革是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系统推进;更强调“集成性”,要着眼于制度的创新与聚合,从而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中国方案。
  我们要追赶世界一流、成为世界一流,要不断以改革促发展、促提高,方可达到目标。即使达到一流,还要继续改革,才能保持一流,引领时代。
  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应当是全面的。高校党的建设、内部治理体系、社会参与机制、国际合作交流等诸多方面都要改革。因此,“双一流”建设方案对所有建设高校提出了“五大改革”的明确要求,各高校也制定了具体方案,要以改革促进建设任务的完成。
  在“双一流”建设中,有四个环节的改革突破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与社会耦合机制的改革。这四个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改革抓好了,新的机制建立了,就能大大解放和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生产能力。
  毫无疑问,“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管理机制也应当进行改革。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要继承,也要克服事实上存在着的“动态监测不够”“身份固化”等不足。本次公布的名单显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总量有所增加(新增25所),区域结构、学科结构等更加合理,而且“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列A、B两类,这些都传递着改革的信号、体现着改革的要求。
  在“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管理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体现动态管理、实现“换挡提速”。比如,科学的学科绩效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动态监控,等等。这些,一方面体现行政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遵循学科发展、学术发展的规律。对学术事务的行政干预必然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因此,还要不断进行改革的探索,在建设起步阶段和中期及期末,进行恰当的评审,根据建设绩效调整支持的方式、范围和力度。
  建立科学的宏观管理机制,必将进一步提高“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4 00:11 , Processed in 1.3426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