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0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ZT] 儿童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秋枫 发表于 2018-1-27 17:4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2017-03-27 08:25 来源:阅读公社 

  关于儿童的教育,我们过去推广叫做“儿童读经”,有很多人根据五四运动以后的观念,反对“读经”这个名称的,甚至反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趋势、观念还没有完全改过来,大家搞不清楚,一听到读经,好像就莫名其妙的害怕,也莫名其妙的废止,这都是很奇怪的事。所以我们避开用“读经”这个名称,免得有些人不懂,有所忌讳,而一时又说不清楚,因此我改了,我说是“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包括“儿童智慧开发”也好,“儿童智德启发”也好,做的就是这个。

  现在儿童所读的偏向于唐诗、宋词等文学方面,我也表示过不大赞成,我说儿童读经也好,儿童智慧开发也好,都是为培养中华民族下一代的国民成为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才。并不是要他们读了唐诗、宋词以后,会作诗作词而已,诗人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怀的发挥,发发牢骚诉诉苦而已,光靠诗人治不好国家的,即使培养很多像李白、杜甫一样的诗人,这对国家社会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后一代的国民,有真正的思想学问,真正使这个国家社会,走向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之路。

  所以我说老是背文学诗词干什么?诗词不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是附带的。我们自己编的儿童经典读本首先是《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三字经》《千字文》,其他都推到后面,诗词更少。我们的目标是让儿童的中(中国文化)英(西方文化)算(心算)基础打好。像香港和台湾都很注重了,由心算班开始,同时兼带读古书,这是香港、台湾方面的努力。

  再说人家觉得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不过是提倡背诵而已,背诵不是几十年被人攻击吗?说中国文化衰落科学不发达,就是因为过去读书,只晓得背古书,所以害了中国。嘿!这个话太武断了,完全不对。

  中国传统教育几千年来至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的初期,读书素来是要背诵的,不只是儿童要背而已。中国过去上古两三千年以前,有文字没有纸张和笔,开始是雕刻文字在甲骨文上,后来发展雕刻在竹简上面,然后把一片片竹简打洞用牛皮筋穿起来,这样认字很困难,所以读一篇书都要背诵,背了以后重新刻过,这样传下来。到了秦始皇这个阶段,蒙恬才发明了笔,以后就用笔写在牛皮、羊皮上面,就卷拢来,所以书叫一卷、两卷。古人对书重视得很,一辈子的经验,或者只写了一卷书,或几百字、千多字记下来。所以传给学生叫传经,传了要背、要抄写。

  从秦始皇烧书以后到汉代,这些经书流传下来,都是靠这些没有死的老先生,嘴里背出来,四书五经都是这样背下来的。所以古人读书,譬如《大学》《中庸》,这只是两篇不算,而是整部书能够背下来,这种学问实在使人很佩服。不是会背就算了,天天都要背一遍,古人读书有这样难。到宋朝初期发明了活体字印刷术以后直到明清时代,民间的读书人借一本书来,还要一边背一边抄写流通,或有的经典刻在石头上立碑放在那里,传给后人。所以古人读书背了以后,一辈子不能忘记的,因为他天天背、常常背、反复的背,中间很多道理慢慢产生,愈来愈深入愈懂了。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文化来了,书本才流行起来。到现在已经玩起电脑来,所以现在的人变得不背书了,因为印刷、打字、电脑发达,都托纸笔或者打字存起来,以为自己懂了,其实都没有仔细反复的看,所以人的学问差了。但是学问差了,记忆力有,却不肯用,乃至思想发达了。所谓思想发达是好听的名称,实际上是脑筋复杂了。因为知识愈来愈渊博,脑筋复杂,复杂了以后,愈来愈浅薄,很浅薄的东西,以为自己全通了,这就是人类文化一种没落的趋势。

  像我从小读书还是按老规矩背来的,所以你们讲我记忆力好,书记得那么多,没有什么巧妙,就是肯背。所以上课可以不带本子,大概就可以背出来了,平时脑子没有,但讲到某一点,一刺激就出来了,这就是背诵来的,看起来学问很好,这些实际上都是靠背诵。

  那么从民国初年到现在,一有书了,一般人就讲背诵错误。背诵没有误了教育,误了教育的是教育的思想与教育制度。我们这几十年,全世界受十九世纪末期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讲实用的,都讲知识,没有讲学问,大家也不要背诵了,只要记忆。普通的记忆与背诵完全是两回事,背诵固然是记忆,但是那个记忆是不同的。现代人的教育讲实用主义后,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制度,知识愈来愈广泛,学问愈来愈没有,头脑和行为愈来愈混乱,愈不清楚了。

  所以现在提倡背诵,背诵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与基本,并不是我们现在才发明。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他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过去,西方的教育方法,不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

  大家都会觉得很古怪,认为在这个时代,怎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会的。

  我们让孩子们背书、朗诵的方法,不须告诉理由。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要背。

  现在也发现了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中庸》,过两星期就统统背完了,愈小愈快,可是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就慢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到初中学生,反而是背《三字经》《千字文》快,背《大学》就慢,这是什么道理呢?这跟音乐歌唱都有关系。《大学》《中庸》这些文章是齐鲁的文化,有音韵,又深厚,很舒服,幼儿最容易接受,我们也发现并没有为他们解释内容,可是他懂了。那么为什么幼儿背《三字经》难,而高年级反而容易呢?那个已经变成像快书一样,对大人脑子来说是散乱的,又好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要用脑的,味道两样,这和音乐与脑的思想接受都有关系。

  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思想行为都会变的。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譬如大家讲修养、修道、学佛打坐,打坐就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脑子变健康,那么思想行为也变健康了。背书有很多好处的,现在一般医学,尤其脑科医学,还没有作详细研究。背诵的作用可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详。现在人脑子完全是糊涂散乱。

  我们这样提倡背诵,最大的问题,也有人提过:“老师!叫大家背诵了,会不会忘记啊?”我说百分之百会忘记,一定忘记,不忘记不算数。但是你说会完全忘记吗?不会忘记,你们背诵完了以后,忘记没有关系,这里头有个科学研究。如果讲到佛学,以背诵来讲,就不是意识在背诵了,背诵是书进到“阿赖耶识”去了,“阿赖耶识”没有意识思维成分的,永远记着,硬记强记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是脑子表层的作用。

  从佛学来讲,佛学也是科学。譬如你们说,我的书看得那么多,记忆力那么好,我也常讲,因为我心里没有事,脑子心里清净,甚至小的时候看过哪本书上的好句子好的道理记下来,平常连影子都没有,是空的,碰到某一个环境,这句话,连当年在什么本子上、是什么样的纸、什么颜色的、第几行,像电视一样很清楚就呈献了,就是那么容易,你才了解人的生命自性的功能。这是背诵的道理。

  你看宗教尤其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老的前辈,他们重要的经典也是靠背诵。背诵使人意志专一,训练脑,同时加强思想,一边尽管背诵,不要去思考,理性思考的作用自然会起来。这就是《大学》所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等于在做工夫,不但能使人思考的理性发展,同时增加记忆的能力,这中间有止定的工夫。

  真正的背书,不是硬记喔,孩子们背诵古书,真的把古文背好,智慧开发以后,读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一看就懂了,这效益已经出来了。我们看到现在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书包越背越重,眼镜越戴越厚,晚上做功课到九、十点,天天考、年年考,考了高中,初中读的东西不要了,考了大学,前面的东西都不要了,这都是浪费。现在大家读书是为了考试硬记强记,考完就丢了,这个没有用。真正的背诵是像唱歌一样,不用脑筋的背来了,比如一个小孩子学普通流行的歌曲,随便一听就背来了,他不要用心的,就永远记得了,这就是背诵。硬记的不算数。背诵了经典,你将来长大了,遇到做人做事时就有用,就出来,乃至出来一句两句就有用。

  譬如我举个例子,中国人读书都晓得成语,尤其这几十年,我提倡儒家《论语》等,大家都晓得宋朝一位有名的开国宰相赵普,他说:“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他家里穷,从小没有好好读书,就是年轻五、六岁的时候背了半部论语,生活不行,就要去当兵做事,可是后来当宰相的时候,他年轻背的就用出来。他后来何尝不读书呢?赵普真的一辈子只读半部论语?那是他谦虚的话,他是讲当年读的基础。你看从小背下来,就有用处,拿赵普这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我认为古代背诵的读书方法比现代好,不但有上述的好处,而且高声吟哦朗诵起来,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可以与书中人物打成一片。如读《论语》,有时好像自己就是孔夫子了,在无形之中,又是一项德育的潜移默化。而在生理方面,又等于做了深呼吸,炼了气功。不像现代人读书低着着,默不做声的死啃,把知识向脑子里硬塞硬填,强迫脑子死记,这是多么痛苦!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8-1-27 17:54:48 | 只看该作者
盘点民国大师的早期家庭教育
2018-01-27 17:00 家庭教育/新加坡


盘点民国大师的早期家庭教育

文|教育闲话

民国时期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大师,这与其家庭的早期教育有密切的关系。那一时期,中国的一些家庭富有文化气息,这些家庭,不仅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上,也都有相当的水准。而且,在培养子女方面,首先就有一个很高的标准。有一些家庭,似乎从一开始,想的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大师级的人才。

历史学家周一良讲:他八岁入家庭私塾读书,总共十年。之所以在家读书,是因为他的父亲对新式学校不信任。而在家里,父亲为周一良安排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周一良回忆说:“我启蒙所读不是《三字经》,《千字文》以及《龙文鞭影》之类一般私塾的开蒙课本,而首先是《孝经》,接着是《论语》、《孟子》、《诗经》。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是一般家馆老师安排的教学计划,而是按照父亲的见解制定的。”“我跟张老师读了两部大经《礼记》和《左传》,以及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等,绝大部分所读皆能成诵”,“为以后我学习中国古典文献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国学大师张舜徽,自七岁发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课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释例》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常备书。十六岁后,他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十七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不难看出,少年时期就学习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释例》,这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可以说,这样的家庭,本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现在,这简直是难以想像的。哪个家庭有条件指导自己的孩子读这些文字学的著作昵?

叶嘉莹的父亲叶廷元幼承家学,熟读古籍,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母亲李玉洁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叶嘉莹3、4岁时父母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随家庭教师读《论语》。在家里还常听伯父与父亲吟诵和谈讲诗歌,引发对诗歌的浓厚兴趣。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叶嘉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医学大家吴阶平,其父亲在他年幼时就请先生教他古书,请纱厂的工程师们教英文、算术。吴阶平迈过小学考入天津汇文中学。吴阶平回忆说:“父亲很早便教我认方块字,6岁左右开始坐在父亲的办公桌旁读《史记·项羽本纪》,看《三国演义》。”6岁时能够读《史记·项羽本纪》,这在今天,难以想象。

历史学家吕思勉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8岁时,母亲开始给他讲解《纲鉴正史约编》。他的父亲给他讲授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14岁时,族兄吕景栅教吕思勉点读《通鉴辑览》;到17岁,吕思勉已经读完了《通鉴》、《续通鉴》、《明纪》。

美学大师朱光潜早年也是在家庭读书,读过而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看过《史记》和《通鉴辑览》。他还回忆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因为家塾里有人常读,他“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由此可见家庭中的读书氛围。

当时的许多家庭,都是富有文化气息的。这些未来的大师首先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文学、历史、哲学的爱好,这是他们事业成功的起点。最早的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也大体决定了人一生事业的高度。今天,这样的文化家庭早已“雨打风吹去”,今日的父母,所盼望的,主要是孩子能够上个好的大学,平日为孩子所能做的,主要是督促孩子大量做题,以及到各种各样的英语、奥数班为孩子报名。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3#
16杰杰 发表于 2018-1-27 18:03:28 | 只看该作者
前辈两帖分开发主题帖可好?
4#
大路 发表于 2018-1-28 07:46:47 | 只看该作者
只有经典才是不朽永恒的。
5#
16创+苏-飞飞 发表于 2018-1-28 19:01:0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觉得经典诵读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6#
闲庭漫步 发表于 2018-1-29 07:56:19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记忆,终生难忘;童年是一张白纸,最容易着色。
7#
闲庭漫步 发表于 2018-1-29 07:57:28 | 只看该作者
这两篇转帖,放在教育思考版块挺好的。
8#
yangjinming 发表于 2018-1-31 13:28:43 | 只看该作者
您的帖子已被中科大家长论坛微信平台采用,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9 05:20 , Processed in 1.3255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