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访谈实录 2019-03-15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关注人民网两*视频访谈。今天做客访谈间的嘉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您好,欢迎您。
包信和: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不久之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了建校60周年的校庆,请问60年取得哪些重要成就?
包信和:大家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立的一所大学,1958年成立于北京。大学创立以后,很多知名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郭永怀、华罗庚都在大学里担任重要的教职、培养学生。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几年中,因为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两弹一星”培养人才,所以培养了很多国家急需的大师人才。我们也很自豪,前几届,大概是培养了4000多名毕业生,基本上都奔赴国家科教事业和经济建设前线,特别是国防建设第一线,包括西北这样一些地方。后面也有一个统计,这几届学生当中,评上两院院士差不多有40人,最后成为将军的有10多人。从这方面反映我们这些学生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后面因为种种原因,学校从北京搬到合肥。到合肥以后,还是坚持以国家目标为中心的办学方针。从学校大家经常听到的,也比较推崇的就是人才培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少年班。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我们学校当时急国家所急,为国家培养人才,创办了少年班。少年班去年是40年,因为是从1978年开始做的。40年的少年班,不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包括最后成才方面都是非常不错。说得出来的,包括在国际上很有名的几位,在美国成为科学院院士的,在中国成为科学院院士的,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都是从少年班出来的。
从少年班办学经验当中,我们慢慢总结出拔尖计划人才培养的模式,这些模式后来教育部、其他高校或多或少参考了少年班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我认为科大在国家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探讨,应该说还是做了很多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国家对科研需求特别旺盛,也是多方面的。学校一方面是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科学研究。大家经常听到的是科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例如大家一直比较推崇的机器人“佳佳”,中央领导也好,外宾也好,都有很多对话和互动,就是一个拟人的机器人,也是我们这个平台做得比较早的。
最近这几年潘建伟院士在量子科技方面发展非常快,量子科技包括量子通讯、量子计算、量子的精密测量这几个方面。应该说,除了潘建伟院士以外,我们学校的郭光灿院士、杜江峰院士、陈仙辉院士,都在量子和材料方面做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中科大教学培养取得了一些成就。目前在创新创业方面又是如何做的呢?
包信和:创新是我们的核心任务,前面我也讲了,建校初期是要解决国家的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实际上也是需要创新的。我这里要讲的是,创新是中科大与生俱来的基因,一直在大家的骨子里头。在科学研究方面,总是把创新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科大,我自己认为,它跟别的学校有一些不一样,它是理工科的大学,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更注重理,就是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这类基础学科。在数理化天地生这类基础学科方面的创新,科大不光在国内,在国际上大家都是比较称道的。当然,创新这件事情现在特别重要,总书记也一直在提这件事,而且也是发展的需要,在基础科学创新的同时,要面向国家的重大的需求,这就涉及到创新创业。我自己理解,像科大这样的学校,创新创业并不是要直接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实际上创业是一种理念,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铸就科技成果应用的灵魂。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我们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和灵魂。中科大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能否再跟我们介绍一下?
包信和:中科大从规模来说是不算太大的学校,但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这就毕竟有它特色的地方。总结起来,中科大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学生培养。我们一直有这样的口号,这个口号从钱学森当时一批人创立这个学校的时候就重视打好基础,基础宽厚实,一定要把基础打牢。以前科大一直是读五年的,其他学校读四年。读五年,前面三年就是打好基础,数理化天地生,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最基础的学科,科大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在这方面有很多特色的地方。科大很多学生培养出来以后,在国内也好,到国外也好,并没有完全从事在学校里面后面两年学的专业,知识面特别的广,因为基础非常之牢。大家知道科大的学生不光在硅谷,在华尔街也有占很大比例,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物理、统计的基础特别强,适应面特别广。这方面的学生培养有它的特色。
第二,可能大家都知道,中科大是中科院创办的学校,中科院在国内应该是非常强的研究机构,有一百多个研究所。我们建校初期,办学方针就是全院办校,举整个中科院的全力办这个学校。因为全院办校,我们科大的学生就得天独厚,在科大学基础理论,后面有一百多个研究所,是科研最前沿的研究所,可以在研究所实习,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非常好。
刚才讲办学方针里还有一个叫“所系结合”。“所系结合”是什么意思呢?科大有一个系科,在中科院里面有一个研究所,研究所的所长任这个系的系主任,这样就把研究所和系之间完全打通。我自己也很有幸,当时是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我在研究所当过所长,当所长以后,按照“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我就到中科大担任了化学物理系的系主任,差不多做了13年的系主任。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
还有一个特色,我前面也提到这个事,中科大一直坚持精品办学、精英教育的定位。在全国扩招、拓展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中科大都没有真正做这件事,也就是说还是很有定力的,在安徽这个地方,扎扎实实地把人才培养这件事情办好。1958年、1959年刚刚办校的时候,一年招生1600多人。60年后,到现在我们一年大概招1800人,也就是说,这60年当中还是保持学生的招生数比较平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这个学校里面,因为它的资源,特别是师生比,都是比较高的。每一个学生享受到的老师培养,相对来讲就比较高。也不是说我们的方法就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最起码这个方法是适合中科大的。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办学特色。我也了解到科大最近推出了新工科,能否就这个情况介绍一下?
包信和:我前面讲了我们1958年建校,当时钱学森先生他们从国外回来不久,要办中国的新型的科学基础教育这个理念,正好是对着“两弹一星”这件事情。当时钱先生在国外整个大的人才培养,当时的模式,基本上是从完全的工科向理科转换的模式,在向工程科学,特别强调科学这个模式走。钱学森回来以后特别强调工程科学的概念,它不是完全做工程,而是更多理解工程里面的科学问题,所以给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是按照工程科学来设置的。慢慢发展以后,使这个学校更多的面向科学方面。相对来讲,真正的工程这块就比较弱一点,整个发展更多偏向于科学。最近这几年,由于国家的需求发生了大的变化,我们在推新工科的概念。
我也简单讲讲新工科,我当时在复旦,2017年4月份在复旦第一次推新工科的时候,当时做常务副校长,管人才培养这块,我和教育部一起,探讨新工科这个事。大概两年多的时间,大家一直在探讨新工科是什么概念。现在我慢慢理解,概念包含的内涵是很宽的,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实际上工科没有新旧之说,但是有些叫传统的工科,传统工科典型的代表是造铁路、造轮船、造飞机,需求是非常明确的。你要造铁路,围绕造铁路,首先你要有勘探,这个路到底往哪走,这样要有人给你计算,造铁路,包括材料,包括整个路的走向,包括承受的力,要有人来算。包括火车,也要有人来造,这是传统的工科。应该说里面的分工还是很明确的,哪个专业做什么。后来慢慢交叉融合也多了起来,这是传统工科一个比较重要的特色,是高度组织起来的。一定要组织起来做这样一件大的事情。
新工科,我更多理解是新的科学被发现出来,新的技术被发展出来,发展出来就要用到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去,或者为人类谋利益,这时候你要把新的发展出来的理论,或者新发展出来的技术要用起来,这当中就要有一段你怎么通过技术的手段实施出来。我讲个简单的例子就更清楚,比如潘建伟老师做量子通讯,原理有一部分是通过量子的特性,包括量子纠缠,量子特性和量子纠缠是非常纯的科学问题,慢慢认识以后,就有人发现这个东西可以用到通讯这上面去。但是,你光知道这个东西能用到通讯上面去,这是不够的。通讯,就要有光纤,比如我们做的京沪干线,要有光纤,光纤当中要有中继站,因为一段时间就衰减了,衰减后就要有中继站,这套东西就得由工科来做,我们发射了一个“墨子号”卫星,你要把科学的东西真正变成一种应用的可能性,你就要有一种技术,把它摆在卫星上,卫星还要发到天上去,下面还得地面站有通讯,这一整套的东西就驱使新工科的东西要跟着它做。我们就认为这是新工科的概念。这个新工科对科大来讲是一个机会。因为科大的基础研究做得非常强。基础研究发现或者发明一些新的东西,假如能通过新工科的理念,把它转到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去,这就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其实您刚刚也提到了新工科的应用。我也了解到,您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非常关心我国科技伦理这个问题,今年两*期间,您也提了相关的建议,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包信和:实际上我不是科技伦理的研究者,因为大家经常讲到这个事,从我自己理解来说,我认为科技伦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家知道现在新科技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发展科技的目的是要造福人类。但是,有些科技没有管控好,或者没有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不是非常之好,说不定就会对人类造成一种灾难。比如说,去年大家一直比较关注的就是基因编辑,也是新科技。假如很好的按照规范来做这件事,说不定未来可以造福人类,可以治病。假如它没有按照一定的规章来做,可能未来就会对人类造成一些灾难性的后果,这都是可能的。我认为科技伦理还是特别重要。
前天有一个媒体采访我,就问什么叫科技伦理,我就跟他举了一个简单例子,这个例子是比较通俗的一个例子。实际上,往往很大的程度上,大家把伦理同道德、诚信连在一起,好象不讲道德就是不讲伦理。其实从概念来讲,道德同伦理是有差别的。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大家知道人不能说谎,假如你跟小孩讲,你不能说谎。小孩可能马上就会问你,我为什么不能说谎?你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告诉小孩说谎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能说谎。但是我们往往在生活当中,有时候还不得不讲一些所谓善意的谎言。比如一个人生病了,你可能告诉他这个病没有问题,都能医好。其实不一定能马上医好,对这个病人来讲是得到一些安慰,对讲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接下来马上就要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讲善意的谎言,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讲善意的谎言,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伦理的问题。就是来解释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道德,怎样来做这样的东西。从这方面来讲,科学,比如纳米技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包括基因技术,未来都涉及到很多伦理的问题。我一直和大家探讨,不是说你讲伦理就要限制科学的发展,不是这个样子。实际上是更好地规范,帮助你一起讨论科学到底应该怎么做,更健康的、可持续的让科学能够发展下去。比如说像基因编辑,如果伦理的问题都做得非常好,现在不至于是这个样子,可能会更好地在实验上做,最后还能造福于人类。现在一下子没有注意,可能还会停掉,甚至还有法律责任在这里面。伦理,本身不是要限制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要更好地规范,使它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对科学家来讲,不管是做每一件事,设计一个方案或者立一个项目,脑子里可能都要想到伦理问题。这会对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家要有一个考量,在脑子里。这就是我的一点想法。
主持人:其实刚才您也介绍特别多,包括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想问一下,高校在人才队伍的培养方面做了哪些举措呢?
包信和:人才是第一资源,总书记去年在山东团听会的时候对人才这个事讲得非常多。现在看来,一个机构,特别像一个学校要发展,人才是最关键的。人才是两方面,一方面,你怎么培养人才,高校本来就是培养人,我们做的都是在培养人才。另外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根据学科的情况,可能会引进一些人才过来。培养人才,我前面讲了科大有一套方法,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做这个事。引进人才,这里面就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很多。首先,你要把人引来,引来以后,一方面这个地方的发展要给人家要有平台,要有吸引力。我们现从在国外引进一些人才回来,把人家从国外请过来,人家在这里未来要有发展的机遇,学到的东西在这里要有用武之地,你要给人家提供,另外还要提供最基本的条件,比如研究的条件。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人还是要安居乐业,还要提供生活、工作上的便利,比如现在人才里面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年轻人回来,第一个是小孩读书的情况怎么样,第二个是我有没有一个住的地方,第三个是我的家属配偶能不能有机会找到工作。这些东西都是你要给人家考虑的,这是很实在的要考虑的问题。
大家也知道,像合肥这个地方,现在也是在长三角大的都市圈里面,未来的发展肯定是可期的。最起码现在同北京、上海相比,方方面面的条件应该说还是有差距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中科大怎么能够去吸引人才,能够招得来、留得住,还要有让他发挥才能,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学校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因为我自己本人到学校是一年半多一点,我知道前面各届班子,包括教授,都想了很多办法来做这件事。现在应该说我自己感到成果还是满多的。科大在青年人才方面,虽然体量不是很大,但是青年人才方面的绝对数在国内高校当中都是占在蛮好的位置,一般是在前五六名以上。我想科大这个学校,一个是地区,中部地区,学校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再加上学校也不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校,能够吸引这么多的人来,这个学校的吸引力,包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应该还是受到了检验,还是不错的,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重要。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我们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的一些举措,再过几个月就要迎来高考了,高考的招生工作也要开展了。在招生这块有没有什么布局呢?以及面临的一些困难呢?
包信和:应该说招生这件事,对于每个学校来讲都是很重视的,包括中国的名校,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这样的学校,都是很重视招生工作。我想招生这件事,其实更多的是把学校的理念要告诉考生,你到底想做什么,你到了这个学校以后,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发展,这是很重要的。并不是说我们用什么手段把人家拉过来,而是你要宣传到位。现在有网,一些网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内涵的东西你还得做工作。所以,每年招生,每个学校都花很大精力去做的,一方面招收学生,一方面也是宣传学校本身。科大的招生历年来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按照统计来讲,基本上稳定在全国高校的前几名。因为科大很有一个特色,我来科大的时间不长,曾经老一辈的人都很自豪,科大曾经的考分都是比一些名校还要高,有好多人首选的是科大,特别是在科学春天,整个科技发展的时候,大家认为科大就是科学的一个象征和代表,热爱科学的人都愿意考科大。现在趋势还是在,但是现在大家的选择也多元化了,有些人可能愿意搞科学,有些人就搞艺术,有些人也像你这样学文科,所以也有一些分散,总体来说,科大的招生一直是非常不错的。
科大有两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我前面讲过少年班,少年班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少年班的初衷,是面向智力超常、创新能力强的早慧学生,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现在每年全国申请来读少年班的考生大约有8000人,少年班对于年龄和年级都有要求,一般年龄要求16周岁及以下且年级在高二及以下,我们会组织相关专家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考生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我们少年班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每年大概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报名学生能够通过审核,在他们参加高考以后,我们根据他们的高考成绩,请50-70人到学校进行面试,对他们的学科基础、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确定最终录取名单。2010年的时候,我们探索创建了少年班的另一种选拔和培养模式——“创新试点班”,进一步将少年班英才教育的经验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和创新。少年班和少年班“创新试点班”的生源都是非常优秀的,也非常适合科大的人才培养特色,数据表明,他们通过科大四年的培养,以后的毕业去向是十分优秀的。
主持人:通过您刚才的介绍,让我们更好了解中科大相关的情况,也非常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访谈间。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再见。
包信和:谢谢大家。
人民网2019年3月15日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5/c64387-309785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