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天才少年”曹原又双叒叕发Nature了,距离上篇仅隔了一个月
文汇客户端 2021-04-03 14:22:34
曹原,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那个开创魔角双层石墨烯(MATBG)的鬼才,又双叒叕发Nature了!
这距其2月份曹原发表上一篇 Nature 仅一个月。迄今,这位95后已经发表了6篇 Nature 。
本次这项研究是魔角石墨烯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突破,MIT的Jeong Min Park、曹原等人利用同时进行的热力学和输运测量,研究了MATBG的破缺对称性多体基态及其非平凡的拓扑结构。同时,也使魔角石墨烯的理论和实验都更趋近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为我们开发新型的量子材料,带来了更多可能。
时隔4年
共发表6篇Nature
石墨烯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一直是科研的热点,也是论文多发地带。 比如,来自多伦多大学的Lu Wang去年就发表文章,用鸟屎来作为原料之一合成多元素掺杂的石墨烯,调侃石墨烯研究乱象。 为什么有人靠掺杂石墨烯发水刊被调侃,而曹原的石墨烯能连发5篇Nature呢?
曹原本科时期的导师曾长淦教授给出了专业的解释,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曹原的确开创了一个领域,尤其2018年的两篇论文是“从零到一”的创新,后面的工作是在此之上的推进。
早在2018年,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布了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单,位居榜首的就是这个1996年出生的中国学生曹原,他是《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
当时,曹原等人用实验发现:当低温下的两片石墨烯以1.1°堆叠和扭曲时,电阻会突然消失,变成了超导体(被称作“莫尔超导体”)。 这个1.1°的特殊角度就是所谓的魔角(magic angle),这种特殊的石墨烯就是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MATBG)。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是唯一具有鲁棒性的莫尔超导体,也就是可重复性好,还可以通过调节两层夹角调节其性质,是研究二维物质的绝佳材料。
当无数的科学家正在重复其实验时,曹原及其合作者于北京时间2020年5月7日在 Nature 再次连发两篇关于魔角石墨烯的最新进展。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另一篇曹原是共同第一作者。
2021年2月1日,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曹原以共同一作和第一通讯的身份在Nature发表最新成果,在魔角扭曲三层石墨烯发现了moiré超导体,且该体系在电子结构和超导性能方面的可调性,优于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
至此,这位25岁的中国天才少年已经共计发表6篇Nature论文了,还都是以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身份发表,可见曹原的优秀!
专心科研
屏蔽外界的声音
曹原出生在四川成都,3岁时跟随父母来到深圳。虽然他因为爱动手而“破坏力”极强,但独具慧眼的耀华实验学校看到了曹原的巨大潜力,将他和另外两名“天才少年”组成了一个三人小班。学校专门为他们腾出了一间校长办公室,并安排了6位老师,专门为他们授课。
曹原当年的数学竞赛主教练、现耀华实验学校副校长胡凤元老师告诉记者,在耀华读书期间,曹原除了在校期间投入大量时间去学校实验室做实验,他还在自己家里搭了一个小实验室,还购置了一批化学、物理的实验仪器,经常自己在家进行实验。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曹原震惊世界的成果背后,是在深圳读书期间埋下的种子。
有趣的是,曹原曾经的物理老师黄佳堂说,在课堂上,他曾为曹原等人讲过“超导状态”,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在常温下发现超导材料,就可能颠覆世界。“现在的技术还做不到,这需要你们这一代人的研究,如果你们研究出来,那有很大可能会改变世界!”黄老师曾这样勉励学生们。没想到,老师当年的一句启发,居然为曹原的发展之路埋下了伏笔。
图片曹原在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就读时期照片 曹原曾说,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聪明,与团队成员相比也并不突出。那么,是什么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攻城拔寨、不断刷新高度呢?他在麻省理工的导师帕布罗·埃雷罗教授向《自然》透露了曹原的一个特质——坚持不懈。有一次,他长达6个月的研究被证明只是偶然,价值不大,“他有些沮丧,但依然打起精神继续干”。
年纪轻轻,就获得如此成就,不免备受外界关注。甚至在曹原发表第五篇Nature的时候,在知乎上引起了热议:
(图源:知乎) 据曹原在中国科技大学念本科时的导师曾长淦教授透露,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光环,曹原还是“很清醒的,很低调,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屏蔽掉外界的声音,专心在自己的工作上面。”
最后,期待曹原在科研领域再创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