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5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海归——科研起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xbjlwl 发表于 2012-10-27 20:4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马臻
2009年11月13日回国,办理各种手续后,12月底入职。入职前,我曾从浦东父母家中乘车两小时到学校,心中充满了忐忑不安。首先,环境是陌生的,学生是陌生的。其次,在没有安顿好办公室和学校宿舍之前,自己仿佛是没有根基的浮萍一样。第一天见到办公室,门打开了,一位老师很热情地把我迎接进去,那里有一张他的“老板桌”,还有一个硕大无比的旧的办公桌和两张老式沙发,都是以前留下的。靠墙的一面,都是顶天立地的、非常稳固厚实的书架,书架的“肚子”里都是以前留下的书报杂志。隔壁还有间房间,里面放着那位老师的实验装置和几张桌子。那天,我感到和想像的不大一样。我当时想,就这样的条件也能开展科研?过了一阵才知道,楼下还有个借用的实验室,不时还有些教学实验在进行着。


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情况其实在全国都普遍,甚至有的学校,系主任都和别人合用实验室,都和学生、老师坐在大厅里面:教师的人数逐年增加,而用房并没有增加,后来的人甚至找不到空间。并且根据职称的不同和学生的人数,按规定都是有用房面积标准的。


刚入职时,还得重新写科研计划,拿到启动经费。启动经费当然不是一次性到位,过了3个月得了18万,只够买一台气相色谱,还搭建不起反应装置。再过了3个月又盼来了15万,这才搭建了反应装置。还有12万,分为两批,第2年和第3年给。没有钱的时候,感觉有些茫然。电脑和桌子都是借钱买的。恰巧入职后没过几个月就到了申请基金的季节,我就整天坐在电脑前整理以前的数据和文章,并撰写项目申请书,往往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那时侯,我充满了各种感觉。首先就是羞于见人,不想在路上遇到以前化学系的老师,我总有“自我疑虑”仿佛自己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回来似的。其次就是有心虚的感觉。每次到食堂吃饭,我都龟缩在角落里,仿佛自己白拿国家俸禄似的。当时我的脸皮并不厚,总感到拿了用人单位的钱,总得给用人单位出东西。如果三年都拿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无法向用人单位交代!2010年,我破釜沉舟拿了2个项目——青年基金和博士点基金。


整顿空间,先从办公室开始。我逐渐地丢弃了合用的办公室里的巨大的旧桌子——那个桌子在搬动的过程中的确坏了,把旧沙发给了系办公室,买了气相色谱,搭建了反应装置,就在那个既是办公室又是实验室的房间里。白天,和那位老师面对面坐着打电脑,怕搞仪器打扰他。后来,科研压力与日俱增,我就在这间房间里搞起了科研。


妻子2009年11月随同我回国后,2010年9月回到美国再做博士后。我和她吵了一架。我认为应该在上海找工作,哪怕当讲师也行。但她执意去美国。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不是很高兴,另一方面,我想趁她出国的时候多干些活,以达到用人单位“小合同”上的目标。于是,她去美国了以后我日夜奋战,虽然心情还是有些迷惘:想找人说话的时候,也许她还在梦中。在那个阶段,小孩的适应能力还成,似乎没有什么心灵的痛觉,每天和“住在电脑里的妈妈”视屏。


2011年,我中了面上项目,去食堂吃饭也腰板挺直了。2011年10月,系里给我和那位老师增配了一间能望见远处的办公室和学生的座位。搬进那间办公室,我才发现一个空间利用的诀窍:不要面对面把两张桌子放在一起,那样的话空间显得拥挤,最好背靠背,两张桌子分别顶住一面墙。有新办公室的感觉真好,虽然小了些。于是,我让人把老办公室里的巨大的书橱都拆了。恰巧那年我评上了学校的人才计划,学校给了我15万,我把这笔钱和2011年秋天到位的6万元启动经费,加上自然科学基金中可以增添设备的钱,又买了一台气相色谱和测试、表征装置。2011年11月,妻子从美国回来,找到了教职,生活这才开始走上了正轨。


回国前听别人说开展工作很艰难。现在有了切身的体会。人和人之前都是有差别的。有的人拿着几百万科研经费,一来就是教授、博导。按照当时给我的条件,做起事来非常困难,这也是起步、发展的客观规律。刚回来的时候,我整理着旧的数据,写综述,同时做着其他事情,包括搭建实验装置、申请项目、备课等等。后来我和别人开展科研合作,自己也做些实验,同时还要备课、上课、指导研究生等。在这三年中,也曾不到前进的灯塔,但是我咬紧牙关一直往前走。回头想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有各种机会,包括获得3个项目、评上学校人才计划、增配科研经费、增配办公室、破格评为博导等。回头想想这三年,真像在“长征”一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6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7#
902896 发表于 2013-8-5 09:35:41 | 只看该作者
大裤子 发表于 2013-8-5 09:04
近距离聆听马博士O(∩_∩)O~

2013年6月24日,在山东大学环境学院进行了生涯规划讲座:以下是准备的讲稿( ...

大裤子见证马博士生涯规划讲座
6#
大裤子 发表于 2013-8-5 09:04:30 | 只看该作者
近距离聆听马博士O(∩_∩)O~

2013年6月24日,在山东大学环境学院进行了生涯规划讲座:
以下是准备的讲稿(精炼版)

如今,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人都很困惑:如何取得成功?如何获得机会?其实,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甚至可以预测的。并且,机会无所不在!
1  机会在科研、学习、工作中
要走学术道路,必须要有科研成果。发明了什么技术、发现了什么结果,得有科研论文作为成果的表现形式。我以前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所在的课题组,每个博士后都找到了出路,有的在美国做技术研发,有的留在国家实验室,有的回国在高校或者科研单位工作。发表一定数量高质量的论文,是找到学术界工作的硬通货。
具有一技之长也重要。现在申请大项目往往需要几个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合作,有的人专长催化剂合成,有的人负责催化剂表征,而有的人精通量子化学计算。把做量子化学计算的人加进项目团队,能提高科研的理论水平,进而提高项目命中率,而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量子化学计算。我以前做博士后所在的课题组,有个做量子化学计算的博士后进来没多久就留下来成为正式员工。
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我出国读博士,第一年一半时间做助教,一半时间上课,没有时间做实验,当时很沮丧。但我沉下心来,该做什么做什么,发现表面上没有什么进展,但过了一定时间,还是有所提高。不经意间,达到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沉得住气才能“渐入佳境”。我刚入职后各方面条件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努力做好方方面面的事情,不但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而且评上了博导,改善了实验室空间条件。可见,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  乐意助人能带来机会
我们常听到一个词汇“积攒人品”,说得在理。做事业,业务能力、发表论文只是一个方面。没有好的人品,也行之不远。我读硕士期间,导师总对我说,要乐意助人。她帮助别人从来不问“你能给我什么”,但是别人以后总能想到她。当时,我帮助小老师打液氮、测试样品的比表面,帮助师兄进行论文的文字处理,帮助同学做实验。哪怕硕士毕业后学校宿舍不让住了,还住在实验室空调机房,日夜奋战,完成了额外的实验。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硕士生导师帮我介绍了一份工作,就是目前的工作。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和很多人都开展过科研合作。有时候别人参照文献的方法合成了催化剂样品,并进行了表征,我进行了催化性能的测试。遇到这种情况,谁写文章谁就是第一作者。我却很乐意提供数据,哪怕第N作者文章在国内找教职“不算”。科研合作带来了后续机会,和我合作过的人,以后还能保持合作或者业务上的联系,有什么事情也会想到我。
搞好和周围人的关系,不要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读研期间,大家感到实验室自来水烧出来的水不好喝,当时谁也不敢用公款买饮水机,我很爽快地自己掏腰包买饮水机和水票,让大家一起喝水。现在我的学生和不同老师的学生坐在一个大厅里,那里有个饮水机,有一次我新过来两个学生,大厅里的一个同学过来问我:“马老师,你新来了学生,是不是要分摊5桶水的水票?”我马上认购100张水票,让大家一起来喝。大厅里有公用设施,比如电灯、空调,我吩咐学生一旦看到什么东西坏了,马上找人维修,我出钱。这样,每当有学生想考我研究生问别的学生,他们都说我是个nice guy。在单位里也要和同事搞好关系。想象一下,同事的朋友正在评审一个什么项目,打电话来问你的同事关于你的情况,你要你的同事怎么说?是说你靠谱,还是说“嗨,这个人不提了”?
  3 朋友介绍朋友,机会吸引机会
不要怕没有机会:只要你能做好事,就能够吸引机会。俞敏洪说他曾经招了个大学生,教学能力不行,只能在教室里给培训班的学生发耳机。但是他不但发好了耳机,而且坐下来认真旁听,后来不但成为了“新东方”的教师,还成了分校校长。我入职后一度找不到教学任务,我自告奋勇成为复旦学院“经典读书计划”读书小组的指导老师,几乎没有报酬,也不算“工分”,我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读书,回到家,妻子和小孩已经进入了梦乡。慢慢地,得到校内媒体采访报道,应邀开讲座多次,讲座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在报刊杂志刊登,并且成为复旦学院兼职导师和导师委员会委员。可见,做的事情和机会就像是网络一样。我很喜欢徐小平的一段话:“做什么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竭尽全力把它做好。只要你以这种精神做好通往未来的每一件事情,你就会一步一个脚印,登上你人生的珠峰。”用星云大师的话说,“做什么要像什么”。
很多人都抱怨没有机会,但其实机会无所不在!找对象、找工作、科研合作、参加学术会议、校内报告、招研究生,都有机会!广结善缘,才能左右逢源。比如说招研究生,我曾应邀到一个大学作一个学术报告,有个硕士生坐在听众席中,后来决定报考我的博士生,还真考上了。再比如找对象,我当年出国读博士,一度很郁闷,不知道哪里去找对象。正在我郁闷的时候,收到中学校友的电子邮件,当时他是大四,进实验室后经常向他研三的师姐提起我。师姐正在联系出国,拿到offer后,师弟问她:“你去哪个学校?”听说是加州大学河边分校,他说:“我师兄也在那里!”再举个例子:妻子和我回国后在家里待产,不投简历,工作也不会自动找上门来。后来参加了多个学术会议,做报告并和学术同行交流,意外地得到了招聘信息、结识了同行。
4 机会来敲门时,你在家吗?
厄尼·泽林斯基在《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写到:“不要错误地认为需要跋涉很远很久才可能取得成绩,最大的机会可能就在此刻你站立的地方;一些好机会就在你家的后院,只是你必须去寻找。”作者还说:“机会会在最不寻常的地方、最意料不到的时间突然出现,所以当机会敲门时,你得在家。”
我曾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一篇综述文章,被引用近200次。其实那个机会本来没有给我。博士后导师曾把机会给了多个人:在收到写综述的邀请后,导师让一个人写,他还忙着实验,没有及时撰写,过了一个多月,发现同样的内容被别人写了。导师找到另一个人,他说自己不会写。找了第三个人,他满口答应,但过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写,而写稿的截止日期都快过了,于是导师想到了我。
再比如最近我们学校读书节举办读书讲座,开幕式是杨校长讲人文阅读,还有两个文科教授和我作为理工科老师的代表,进行了三场讲座。主办方也试图找别人讲,但没有回音。找到我后,我二话没说就接受了邀请。但这也具有挑战性,如果讲得不好,会有不好的影响。我平时读了很多书,并且有很多思考和写作的积累,这都为这次讲座打下了伏笔。
我很喜欢彭明辉的书《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这里面提到一句话,“功不唐捐”,就是说,平时积累的功夫,不会突然丢失。也许你暂时没有找到发挥出自己才能的舞台,有的人开始沉沦,但是聪明的人还是会排除外界的干扰,不断朝自己的目标进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挡不住”了。当机会来了,就能瞬间接住机会。
属于你的总归属于你。我是普通中学考上复旦的,我曾把这段经历写成文章投送各类报刊杂志,都被“枪毙”了。2009年我投给《求学》杂志,编辑说:“家长出钱给孩子买我们杂志,不是让他们来早恋的。你在文章里提到,有个女孩对你说她想考复旦新闻系,因此你脑子一热考复旦化学系。不能怎么写!应该写成自己从小就立志考复旦,然后经过一番拼搏,终于从普通中学考进复旦。”我按照她的要求改了,但最终没能通过主编评审。两年时间过去了,我已经成为复旦教师,在报刊杂志上发了很多文章,而那个杂志的主编也换了,有一天我收到短消息,问我愿不愿意把这篇文章“重见天日”。这个例子就说明,属于你的总归属于你。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3-8-5 08:06:12 | 只看该作者
搞科研,难!国内搞科研,难上加难!
4#
◤蝴蝶 发表于 2013-8-5 00:01:53 | 只看该作者
凡事都不容易啊!赞一个!
3#
大裤子 发表于 2012-10-28 11:53:32 | 只看该作者
马臻从复旦出国,又回到了复旦,目前是副教授
他是学化学出身的,在米国的科研经历耐人寻味,发表了大量Blog,涉及大量基础研究的方法与心得
值得学化学、材料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借鉴
2#
见贤思齐 发表于 2012-10-28 10:22:3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祝贺取得的成绩!

能否多分享一些"在这三年中,也曾不到前进的灯塔,但是我咬紧牙关一直往前走。回头想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有各种机会,包括获得3个项目、评上学校人才计划、增配科研经费、增配办公室、破格评为博导等" 如何做到的细节, 您的这些经历对后来者更有指导与参考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12 04:33 , Processed in 1.4551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