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上西风 于 2017-10-22 19:34 编辑
10月6日,舒舒服服睡个懒觉,在小院里吃了个早饭,就去提车了,事先预定的赫兹租车,车型是欧洲版帕萨特,今天目标是舍夫沙万,从菲斯过去很远,也没有直达的车,只能自己开车了。一路开了3个多小时,5点多到达山城-舍夫沙万,有人叫她蓝色小镇,世界上叫蓝色小镇的首推希腊的圣托里尼、再就是意大利的索伦托、突尼斯的西迪布萨义德,再就是舍夫沙万了。摩洛哥的舍夫沙万在某百科中介绍并不多,去之前只知道是一个蓝色建筑小镇。色彩学的角度来说,蓝色代表深邃,蓝色象征忧郁,但走在蓝色的舍夫沙万小镇却是轻松的、浪漫的、童话的、梦幻的,让人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16世纪时,舍夫沙万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但不到100年就被摩洛哥打败,成为摩洛哥北部版图的一部分。到了19世纪,舍夫沙万发展成为穆斯林宗教极端主义的中心。在1920年被西班牙占领以前,这里不对任何外国人开放,尤其是直布罗陀海峡对岸的基督教徒。可能基于历史原因,这里被完好保存下来。1471年后的500年几乎无人问津,直到近些年,才逐渐被人们熟知。这里民风比较淳朴,但可能与世隔绝的时间比较长。舍夫沙万依山而建,是个标准的山城,我们订的民宿就在半山腰,车停在镇外的停车场,找了几个挑夫把箱子扛上去,顺便带个路。民宿是个古老的小楼,房间里除了客厅还有一个露台,曲曲弯弯的楼梯上去后非常开阔,晚上静坐在露台上喝茶,只听到秋虫呢喃,还有就是到点就会准时响起的此起彼伏的阿訇念经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山谷……
网上找了段文字《有种蓝,叫舍夫沙万》
蓝色的天空往往令人神采飞扬,蓝色的海洋常常让人心潮澎湃,而当你面对蓝色的城市——一片由蓝颜色房子占满空间的城市时又会是怎样的感觉呢?如果想知道答案,那就得来舍夫沙万看看。
舍夫沙万(Shefshauen,亦译作纱富湾)是摩洛哥中部山区的一座小城。说历史,它不短不长。始建于1471年,至今仅五百多年,这放在已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北非大地来说根本微不足道,即使对拥有众多千年以上古城的摩洛哥而言也毫不出奇。但它毕竟是一座古城,这五百年对它而言就是它的全部,足以谱写出翻江倒海惊天动地的史诗,事实上它也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又充满刀光剑影的岁月。舍夫沙万最初的名字叫做肖恩(Chauen),西班牙语中羊角的意思,这是由于它所处的里夫山远看上去就像山羊的两只角。十五世纪末,最早是逃避西班牙人迫害的摩尔人到此并建起了抵抗的城堡,随着避难的人越聚越多,就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独立王国。可惜好景不长,王国不到百年就不断遭受外族侵略,直到十七世纪被摩洛哥彻底征服,随即纳入了摩洛哥版图。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世间难得一方净土,即使像舍夫沙万这样偏安一隅也难逃战火。所以宗教信仰往往成为人们寻求藉慰寄托心灵的力量,宗教势力也藉以顺势得到空前发展,甚至走向极端。舍夫沙万就是如此。到十九世纪,这里居然发展成为穆斯林宗教极端势力的中心,自此这里经历了一段与世隔绝排除异己自我封闭的阶段,几乎被世人遗忘。直至极端势力消除后它才重返世俗正轨,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它更得以让世界重新发掘并真正认识了它。就舍夫沙万的这段历史而言,尽管它一样曲折动人,一样荆棘密布,并已汇入到了摩洛哥两千多年灿烂历史的宝库之中,丰富着摩洛哥古老的阿拉伯文明,但相对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段历程毕竟短暂,也并无出众之处。所以,到舍夫沙万大可不必执着于它的历史或古迹,大多数游客还是着眼于它的景色。 说到景色,一句话,舍夫沙万的景色就是蓝色。来舍夫沙万就是为看它的这片蓝,这片不可思议声名遐迩的蓝。简单说,这就是一片蓝色的房子。仔细看,舍夫沙万几乎所有的房子全部被当地人刷上了蓝色的涂料,只是刷得有点任性,有点张狂,有点随心所欲。有的只刷了半截墙,有的则从屋顶一直刷到墙根;有的涂到了阶梯,有的甚至涂满了整条巷道。至于为什么只涂蓝色则说法不一。据当地人介绍,最初只是当地的犹太人在自己民居的墙上涂抹上蓝色的Tekhelel这种天然涂料以辟邪,又据说是为了祈求和平,更多传说则是这种天然蓝色涂料能驱蚊,于是家家户户纷纷仿效。先只是涂抹自家院墙、窗台,接着是刷到室外天台、阶梯,再接着扩展到公共巷道、广场,久而久之整个小城染变成了如今这样一个蓝色天地。今天,走进小镇就如同陷入了蓝色包围之中,每一次转角和每一次抬头带来的都是蓝色的诱惑。这是一个将蓝色发挥运用到极致的世界。粗看一片蓝,细辩却是各种蓝,深蓝,浅蓝,湖蓝,靛蓝,孔雀蓝,宝石蓝。总之,在这里能够看到你所有能够想象到的各种蓝。这些蓝色有的仍然采用原始的天然颜料涂抹,更多的已是使用现代的各类新型油漆喷刷出来的。不知道是由于涂刷时间长短的关系,还是岁月洗刷的结果,有的蓝经久不衰,有的蓝斑驳褪色,有的蓝历久弥新,有的蓝若隐若现,倒添了一分迷离的感觉。不过相信过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有人来重新粉刷让它焕然一新的。现在小城的人们已经将这种粉刷当作成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反过来倒是淡忘了这种蓝色传统的初衷。 舍夫沙万的蓝并非独美,世界上有三大著名的蓝城(亦说五大蓝城),它只是其中之一。与大名鼎鼎的希腊的圣托里尼和浪漫温馨的突尼斯的西迪·布·赛义德这两座地中海的宠儿相比,舍夫沙万在地理上明显处于劣势,它不靠海,如同上帝的弃儿,独守一处深山。然而,它既不缺圣托里尼火山之岛坐山面海一往无前的恢宏气势,也不乏西迪·布·赛义德蓝白小镇独享海湾慵懒恬然的那份宁静。我们这次选择的舍夫沙万酒店的位置非常好,正好位于小城山坡之巅,坐拥着小城全景。无论室内屋外,举目即是蓝城。朝晖夕阳,尽收眼底;万家灯火,一览无遗。处在如此得天独厚的位置,整座小城那真是一目了然。从酒店俯瞰,只见星星点点的小屋鳞次栉比首尾相衔从上到下沿着山坡一直铺到山下,整个山谷布满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房子。这些房子多是蓝墙蓝门,间隔着些许白壁红瓦,纵横交错的细窄巷道穿插其间,将所有的房子连成片串成行,形成密密匝匝的一大片,蔚为壮观。乍看之下,仿若静卧大海的巨龙随时准备腾云驾雾而起,又像碧海蓝天之中涌动着成群蓝色的鱼群,增添出勃勃生机。的确,这里并不靠海,但聪明的舍夫沙万人已经将蓝天和大海的颜色搬到了地上,搬上了院墙,使整座山城拥有了海天一般的颜色。仅此一色,已让人上天入海,融入自然。就此而言,舍夫沙万的蓝确实又是独一无二的。 与舍夫沙万单调的色彩不同,这里的人倒不单一。虽然小城出彩的只有蓝色,但这座阿拉伯特色鲜明的小城却居住着不同的民族,这点还多少有些令人稍感意外。仅就当地建筑来看,除了坐落在山下小城中心广场的那座古城堡和大清真寺,其他小城的房子一如其他麦地那老城的民居一样古朴简单,一律的平顶石墙,一式的方方正正,一色的纯粹幽蓝,走近前去,方才发现里面却居住生活着不同的族群。穿着杰拉巴匆匆而过的是摩尔人,戴着白圆帽款款而行的是犹太人,身着艳丽服饰池旁洗刷的是群柏柏尔女人,喝着薄荷香茶闲坐街头的都是些阿拉伯男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风俗;从他们言语交谈中,你也可以听到各种语言。说阿拉伯语的,用法语的,讲西班牙话的,还有写葡萄牙文的。的确,他们操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守着各种各样的习俗,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却相处在同一样背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仰望着同一片天空,求同存异,彼此守望,其乐融融,其乐无穷。恐怕世间再没有什么比这更温馨和谐的场面了。其实也是,蓝色的世界本该如此。因为,蓝色本来就是平静与平和的象征。 不知道是不是近年来大力宣传的缘故,现在来舍夫沙万旅游的人慢慢多了起来。目前到舍夫沙万的交通只有一条绕山公路,游客除了乘坐长途汽车外别无他途,虽然舍夫沙万有通往摩洛哥各主要城镇的班车,但班次不多,且路途都不近,从离它最近的城市非斯过来也要四个多小时。尽管游客不少,却对舍夫沙万这座小城褒贬不一。喜欢它的人主要是偏爱它的民族风格,沉迷它的纯蓝色调,认为这里古朴清爽,宁静祥和,更有着童话般的氛围。诟病它的人可能是审美疲劳或失之所望,或许是文化冲突仰或是随处可见的大麻,觉得它不乏世俗之弊。不过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本来就是各有所长,各有所好。只要能守得住自己的这片颜色,舍夫沙万,相信天下的好色之人必定还会为你的这片蓝而纷至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