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月玲珑 于 2021-5-8 23:21 编辑
总有一种激情让我们感动, 总有一种旋律让我们难忘,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昂扬。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虽然只有短短两年零四个月,但开辟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铸就了中国革命的脊梁,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原创精神—井冈山精神。 2018年我有幸赴井冈山学习。在井冈山的日子,站在庄严肃穆的历史遗址前,聆听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时,我的心灵一次次被猛然撞击、颤栗和折服;近距离驻足在历史面前,内心被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静,井冈山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在我的眼里心里,它已经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震撼,更是一种信仰。 今天是母亲节,我想要提及的这位女性,也是一位母亲,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因为在井冈山上,她把自己的儿子卖了200块大洋筹措党费;新时期身居高位却没有给自己的子孙留任何的财产和特殊关照;一直到现在,她的亲生儿子还留在井冈山务农。在她87岁即将走完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说出此生最柔软的话:“请你们原谅我。” 这个总是用坚忍面对磨难,为了信仰可以置生死度外的革命者,在此刻回归为一个最普通的母亲,她曾经用尽深情却满怀遗憾,明明 对子女有很多遗憾,老人家却留下遗嘱把节省的87个信封共计6万多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她叮嘱子女遗体火化后分成两份,一份葬在她长期工作的广州;一份送往井冈山小井村,陪伴长眠在此的战友,这也是她最后的“生命熄灭的交待”。 顺着小井医院旧址,一块不太大的黑石上自左至右镌刻着“魂归井冈”四个大字,下面一行是“红军老战士曾志”,这个为新中国诞生出生入死,在井冈山上度过艰苦岁月的革命母亲,如今重返井冈了。 在红军剧场看演出时,当我看到在红军撤退时,曾志把幼小的孩子托付给井冈山乡亲们时,一步一回头,又冲回来抱着孩子痛哭时,我的心很疼很疼,此刻她已回归为一个最普通的母亲,用尽深情但满怀遗憾。追随朱德部队来到井冈山时曾志才17岁;在参与小井红军医院建设中,抬木头、锯木板、搭架子,太累太苦,她没有哭;在履行救死扶伤职责,唤醒无数红军战士即将熄灭的生命时,她没有哭;当年在井冈山上快要做母亲的她,该出生的婴儿,在胎盘里多停留了三天三夜,疼的死去活来的她还没有哭;但当撤退时因无力养育骨肉,孩子送给了江西老表,这一次她哭干了眼泪,从此与儿子一别就是二十四年! 再次读曾志留下“极简至朴”的遗嘱时,心仍被震颤着: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不要远方的孩子来奔丧、遗体送给医院(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不要声张、三个月才能在报纸上发个消息(不发生平简历)、静悄悄把骨灰埋掉。。。。。。全文十多个“不”字,这是怎样的井冈山精神,又是怎样的灵魂高度?难怪曾志女儿陶斯亮深情地说:您所奉献的远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井冈山精神一直在千千万万人们心中,感谢革命母亲曾志带来的精神洗礼,感谢井冈山教会我什么是信仰的力量,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缅怀革命历史,追忆红色故事,感悟思考生命的意义;循着前辈的脚步,去找寻信仰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