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晚秋归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树立正确的出国观

  [复制链接]
91#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4-23 08:49:25 | 只看该作者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2 14:48
功利的行为在所难免,人是环境的产物,必要的顺应或妥协,既是需要的,也是智慧的。问题是,大多数人不是 ...

很认可您的观点。既无功利之心,也无功利之行的,如孤臣孽子般是稀罕物。能做到有功利之行,而无功利之心的也算是个人物啦
92#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3 09:31:26 | 只看该作者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4-23 08:49
很认可您的观点。既无功利之心,也无功利之行的,如孤臣孽子般是稀罕物。能做到有功利之行,而无功利之心 ...

仅论功利之行的话,除了需要在意识层面分清功利之心之外,还应当在“功利之行”之中,把握度和临界点。
比如说,教授的推荐信,大多是我们学生自己写的,教授在大多不了解学生(有的是为了省事或者应接不暇)的情况下,一般不做修改,就由学生直接操作。这种现象,就是现实,明知道是虚假的,还必须这样办,不然就不符合申请学校对于推荐信的数量要求。这就是现实的功利之行。在这样的情形下,有的学生就违背事实,夸大甚至编造一些虚假信息,这就突破了其临界点,功利之行演化为欺人之举。
93#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3 09:5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4-4-23 10:04 编辑

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说——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人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创立的。说的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就会屈从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转为沉默,为的是避免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被遗弃的感觉。由此可见,被环境普遍认可的,未必就是事物或事实本身。人们的价值判断,往往不是从事物本身着眼,而是从自己意识到的大多数人的普遍认知出发,作出判断。
可见,营造一个普遍认可而又接近事物本身的价值环境,多么重要!价值环境越接近事物本身,就越有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反之就会在起到阻碍作用的同时,赢得掌声,甚至效仿。
94#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4-23 13:21:54 | 只看该作者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3 09:58
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说——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人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创立的。说的是,当人们 ...

呵呵,不愧是老科学家,受教了!再往前走,就是“道器之辩”、“体用之争”和义利观等形而上啦。就大多数家长而言,固然希望孩子有健全之人格、独立之精神,但更不想看到孩子挑战风车,孤军奋战而沦为孤家寡人,孑孓独行。所谓的度和临界点,只是在理想或理论上存在,如无法改变环境,只能选择屈从环境,这大概也符合丛林法则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5#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3 14:1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4-4-23 14:34 编辑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4-23 13:21
呵呵,不愧是老科学家,受教了!再往前走,就是“道器之辩”、“体用之争”和义利观等形而上啦。就大多数 ...


是啊,选择屈从于环境,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在,本无需辩驳,甚至辩来辩去,徒增与现实环境的不和谐,进而潜化为内心的不和谐,如果身体力行的话,遭受现实挫折的可能性很大。然而,转念想想,如果我们与孩子一起,完全适应于现实环境,孩子很功利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应试教育的成果,在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也沉浸、陶醉在这些成效(甚至全奖出国或找到很好的工作)之中,结果,在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弊端,才开始潜移默化地升腾起来,孩子缺乏现实工作环境所需要的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或心力交瘁,或苦不堪言,或举步维艰,不知到这时,我们是否可以为心无愧地说:我们做家长的,已经尽到教育责任,这些都是现实环境和社会造成的。
96#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3 14:22:17 | 只看该作者
一般而言,在应试教育中得到的,必将在现实实践中最终失去。
得到越多,失去越多。
97#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3 14:58:29 | 只看该作者
参看王澍在央视开讲了的视频开讲啦_百度视频
http://v.baidu.com/kan/tvshow/?i ... idu.com/show_intro/
98#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4-23 15:00:56 | 只看该作者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3 14:17
是啊,选择屈从于环境,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在,本无需辩驳,甚至辩来辩去,徒增与现 ...

说到应试教育,倒有些别样的想法。人生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过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说是勉强跑赢了人生的起步阶段应无大问题吧。没有证据证明,高考的胜利者在创造力上会输给高考的失败者;没有理由相信,能经历应试教育残酷考验的孩子,会轻易地被日后的风风雨雨所击垮。假如孩子们面临今后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挑战,都能像参加每一场重要的考试一样全力以赴,未必是件坏事。。。有些强词夺理啦哈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9#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3 15:54:39 | 只看该作者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4-23 15:00
说到应试教育,倒有些别样的想法。人生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过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能在高考中脱 ...

考试形式,绝不是应试教育的独有方式,欧美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但也普遍采用考试形式。高考的胜利者,并不比高考的失败者更有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更多的不是依赖于已知的现有的知识,更不是依赖于类似于高考强化重复练习的死知识,而是依赖于在接受知识和实践过程中,激发的想象力、反思力、质疑能力等。应试教育的考试,的却是一种磨练,但只是一种机械的、无机的、无生命的心理煎熬过程罢了。
100#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4-23 16:26:30 | 只看该作者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4-4-23 15:54
考试形式,绝不是应试教育的独有方式,欧美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但也普遍采用考试形式。高考的胜利者,并 ...

创造力是否依附于知识而存在,这个倒是见仁见智了。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只是基于生存环境的优越和宽松——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这个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了,且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其培养出的孩子颇不乏享乐嬉戏平庸之辈。再看看非儒家文化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大体搞的是素质教育,成材率惨不忍睹,无法想象中国假如采用类似的教育体制,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24 21:01 , Processed in 1.9843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