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90289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摘编] 《大团圆之三--------------“爱子”与“子爱”实录点滴汇编》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1-16 21:49:38 | 只看该作者
孩子成绩不好咋办?   




大宋水师 发表于 前天 20:16

放假了,可能会有些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日常交流中,已经发现常有家长为此烦恼、着急、上火,为孩子担心。看到其他家长得瑟,那就更着慌了。。。

其实,这些家长完全没有必要着急,更不要上火。

1、分数不高,不代表没学到东西

大家都知道,科大的课程难度大,这是科大的特点。难度大,学起来自然困难,分数要上去也就不容易了。但科大给孩子打下的坚实基础,最终是会让孩子受益的。在科大,成绩不算好,不等于与其它学校的好学生比,水平会比他们差。
这也是为什么科大的GPA会得到国外高校认可的原因吧。

2、学会承受低分

上科大的孩子,在高中时期都是尖子生,孩子家长都习惯了高分和名列前茅。上了科大之后,可能就不一样了,科大的学习难度大,课程种类多,要取得高分,尤其是要门门高分,那是相当困难的。而科大牛人多,班上排名也不容易排到前面去,即便一度取得了好名次,一不小心就掉到了中间甚至比较后面的位置。好学生多了,也总要有人排在后面吧。

3、读研很容易

俺以前发帖几次谈到,科大学生保研很容易,哪怕是成绩稍差的学生,导师们都还是喜欢的,因为仍比其他学校来的学生基础要好很多。俺家孩子选修过研究生的课,有体会。课堂上几个科大本科生,被分配到不同的讨论小组,不是因为他们学历低学不懂,而是因为他们是科大本科生,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基础比其他学校来的研究生更好,可以互相帮助。

大研期间也有类似的体会,深感科大打下的基础相当的好,即使是一些学的并不好的课程。

随便说一下,虽然俺家孩子最终成绩还行,但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好,也有几门课一直说学不懂,作业都只能抄别人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通常是别人抄她的--但俺还是鼓励孩子,实在不会,抄一下也没什么。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却在与其他学校学生交流之后,信心大增。很自信的说,同他们一起读研,肯定轻松。

关于保研俺专门发过帖,就不细说了。关注保研的可以看看。想读研,真的很容易。

4、关注孩子的想法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有能力把成绩搞上去,而那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但是孩子不愿意!孩子不想出国,不想只为GPA而努力,孩子有更多的想法,有更多的事情想做。这种情况的孩子也不少。如果家长不能通过交流,把你的思路让孩子接受,那也就应该尊重孩子。

出国不是唯一的路,读研也不错,工作也很好。
(孩子有个同学,挂了2门还没过,已经找到工作了,据说月薪上万)

5、给家长的建议

无论是大一新生成绩不好,还是大三了,成绩上不去,甚至掉下来了。家长一定别上火。分析下原因,只要孩子是在正常学习,而不是因为游戏之类的放弃了学习,那就不用太担心。尽量和孩子多交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孩子需要的是信任、是信心,而不是指责、埋怨。不要把家长自己难以做到的事情,非要强加给孩子。

和孩子交流时,一定要表现出家长的放心和乐观。你越是表现出担心,孩子就越紧张、越压抑,也就更容易出问题。俺在孩子学习最困难的时候,曾对孩子说,你只要能混到毕业,拿到科大的毕业证,前途就是乐观的。

家长,先调整好自己,用自己的乐观来影响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行的。

孩子成绩不好咋办?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378&fromuid=616
192#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1-16 21:59: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大方无隅(四)成长比较境
  



晚秋归来 发表于 5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人恪守的传统美德,作为矛盾的统一体,总有“烈、恶、傲、奢、逞”相伴随,其中最协调的伴生物就是“面子”,面子是在比较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在家庭教育中集中体现在“成长比较境”上。
    此境的表现比比皆是,从衣食住行,到高矮胖瘦;从学习成绩,到学校班级;从班级职务,到奖项等级;从专业优劣,到就业薪水……比较之细微,衡量之全面,揣摩之良久,往往超过事情本身。然而,不少家长为何需要耗费如此心力,在比较中寻求快感呢?
    一是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价值评判的关注点和着眼点,往往不是存在价值,而是关系价值甚至比较价值。事物本身的价值大小,似乎引不起人们的关注,只有将其纳入关系的体系中,其价值才从比较中显现出来。
    二是内化的外在衡量尺度与标准。重关系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作为一种文化标识,已经深深潜入人们的内心底层,逐渐演变成一种潜意识行为,外在的衡量成了公众共识的社会潜意识尺度。
    三是愉悦心理的主要路径缘于关系平台中的外在比较价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典型的例证。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快感,远远比不上考的比别人都高的兴奋;孩子考上好学校的愉悦,远远比不上大多数人都考不上的窃喜;孩子自己感到满意的平淡欣慰,远远比不上别人称赞的幸福涟漪。
    四是关系平台下潜存着深深的嫉妒排他暗流。嫉妒心是人类共同的弱点,即使是伟人也不能幸免,只是表现的程度和方式,因民族、地区和个体的不同而不同。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避免的置身于社会的大体系中,客观比较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较客观上也是外在的动力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应理性客观地看待孩子成长每一阶段的关系比较,转变传统文化价值评估的思维惯性,调整固有的价值外在评判标准,克服潜在的心理顽疾,重视孩子的内在成长,把外在的尺子转化为内在的尺子,把外在的动因转化为内在的动因,把外在的快乐转化为内在的快乐。
    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心重要?



大方无隅(四)成长比较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292&fromuid=616
193#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1-16 22:01: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大方无隅(五)谋取功名境  




  晚秋归来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客观境”中最高等级的就是“谋取功名境”,如果说“放任自足境”是在“随”,“强迫施与境”是在“控”,“成长比较境”是在“衡”的话,那么,“谋取功名境”就是在“逐”。

       “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说的是追逐名利乃人之本性使然,是人的原动力之一。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的是自古以来,学习的内在动因之一就是做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来“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是奔着“钱”和“色”去的。

       教育本来就是人的天然需要,如果把这种自然的东西加上非自然的企图,教育的本来面目就会被游离、肢解和扭曲,解析这种教育异化现象,有助于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将来能够建功立业,本无可厚非。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改变自身的生活处境,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在情理之中。由此看来,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为我所用,成为改变现实生活的力量,成为实现自我成功梦想的物质手段。

       在这种“合理”状态下,教育本身就开始萌生出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否定自己,人们关注的是在教育中得到了什么?得到了现实中的哪些利益?得到了多少成功后的心理满足?至于教育本身的原发需求,人类天生的对于大自然、人类社会及思维发展的探索渴求,被异化为一种手段,异化为一种实现后天现实欲望的手段。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异化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的关注点已不再是孩子获得了多少知识的内在滋养,而是外化的学习成绩和班级名次;我们的着眼点已不再是孩子从学习本身得到多少快乐,而是孩子在学校得到多少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我们的归宿点已不再是孩子自身潜能最大化的开掘、激发和满足,而是将来能否站在现实的某种制高点上名利双收。

       必须承认,异化的动因也是现实动因之一,可是这种动因极大地抑制了原发的动力来源,极大地动摇了现实教育的存在基石。如果只关心果实而无视种子,那果实早晚会凋零。

       事实上,如果把教育本身作为目的,教育功利只看作随之即来的副产品,那么,这种副产品大多也会得到现实满足。因为在原发的不断探索中,总会有现实价值的颗粒结晶出来,并在现实中得到相应的价值体现和认可。然而,如果把教育作为手段,孜孜以求地追逐外在的名利,原发的教育欲念一定会设置重重的内在执障,或迟早扑灭这种欲火,或使其在迅速燃烧后化为灰烬。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功名主义的家庭教育观,成就的是孩子对外在物欲的“客观”的、易逝的、痛苦的追逐,损耗的是孩子对知识原发需求的“主观”的、永久的、快乐的动力源泉。



相关阅读:



大方无隅(一)家庭教育九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121
大方无隅(二)放任自足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240
大方无隅(三)强迫施与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263
大方无隅(四)成长比较境


大方无隅(五)谋取功名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343&fromuid=616

194#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2-14 16:18: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大方无隅(六)自我价值境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8 16:06:47


       “放任自足境”“强迫施与境”“成长比较境”“谋取功名境”都属于客观境的范畴,也就是说,其欲求点的满足是通过并借助于外在的因素实现的。外在的因素,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而转移,是易变的,也是易逝的,就像一堆堆沙丘,随时都会在一场风暴来临后,抹去世间的记忆。

      为求稳固的内在欲求点,家庭教育的视野,开始跳出客观境的藩篱,进入主观境中的“自我价值境”,寻觅着自我内心世界的价值所在。

      曾有记者问毕淑敏:“花费了半辈子攒下的钱,去做一次环球旅行,值得吗?”答曰:“很值”。因为他感受到了自己日常所未曾感受到的,亿万颗活性因子,注入了她的内心,丰富了她的内心,愉悦了她的内心。其实,我们外出的每一次旅行,花钱受罪,历经艰辛,为何还要乐此不疲?原因也无非如此吧!

      这就是主观内在的自我价值需求的满足,其在家庭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身心健康的内在满足。健康的体魄,健康的感知能力,健康的认知水平,健康的情感表达,是家长对孩子的内在期盼。

      二是求知欲望的内在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是先天就有的,只要不受到后天人为的不利影响,这种主观欲望,大多会在教育的导引下获得内在的价值体现。

      三是成功欲望的内在满足。“人的成功在于内在成功”。孩子只要出于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投入而持久地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不管结果如何,不管评价如何,不管是否得到认可,内在能量都会在不断的有益释放中,得到主观成功的恒久愉悦。

     “幸福状态是一种内在的欲望状态”。因为所有的愉悦感,都是通过主观的感受作用于内心实现并体现出来的。

     大凡重视主观内在的自我价值的家庭教育,孩子大多能够淡化外在的影响,淡化外在的结果诱因,淡化外在的客观压力,在“无为”中达到有为,在“无欲”中走向内在的、持久的、恒定的、愉悦的自我价值实现。


大方无隅(六)自我价值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469&fromuid=616
195#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2-14 16:47: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大方无隅(七)道德人格境 [复制链接]  
  
版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1 小时前


                                                                          

       面对乔布斯的巨大影响,有人指责他诸如吸毒、抛弃女儿或暴虐成性等恶行和劣迹,会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换言之,这些人认为,楷模必须是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不然,即使取得再大的成功,也不能成为人们效仿和励志的对象。

      这看似是一种无可置疑的价值评判标准,然而,其中却隐藏着深深地对道德人格的集体潜意识误区。

      从家庭教育层面上看,这种误区集中体现在:无视或排斥自然人格中的“阴影”原型。

      荣格把原型分为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其中阴影是人的心灵中最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包含了人的基本动物性,既是多种不道德、卑劣欲望和活动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发源地。荣格认为“阴影并不会由于社会的压抑而消失,反而当这种压抑过于严厉时它会以灾难性的形式爆发,最佳的处理方式应是疏导而非压抑本能释放出能量,使自我意识与阴影和谐紧密地配合工作,将个体投入到更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

      可见,纯而又纯、至善至美的道德人格理念,是不成立的且是有害的。因为它不仅违背了天然的道德人格,而且,在实践中,会引发人格的破裂,并最终扼杀创造力的源泉。

      面对如此“窘境”,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引导?

     一是邪恶的欲念甚至行为并不可怕,一旦出现,不必过于惊恐不安甚至自我贬低。

     二是注重在整合中把阴影转化为相对积极的因素,形成诸因素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是有效宣泄压抑性力量,调控破坏性力量,引导创造性力量。

    乔布斯是可爱而且可敬的,乔布斯的养父养母更是可敬可爱的,因为他在宽容的环境中,有效地宣泄、调控(戒毒、重新收养女儿及暴躁的性格控制)中,凸现了惊人的创造力。

   正如荣格所说:“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他所应该做的,只是在这种因有人格基础上,去最大限度的发展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小心谨慎着不让它破裂为彼此分散、各行其是的相互冲突的系统。”

大方无隅(七)道德人格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981&fromuid=616
196#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2-15 17:31: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孩子回学校啦 [复制链接]  
  




大宋水师 发表于 昨天 12:59

孩子放假后独自一人直接去了北京,在研究生院那里混了两天之后,在城东找了一个餐厅服务员的工作,在还算快乐的经历了各种艰辛之后,今天早上平安返回科大,继续校园生活。

春节期间餐厅缺人,当服务员打工很容易。孩子虽然在家里没做过什么家务没吃过什么苦,没想到打工干活还很主动。各种岗位都去尝试,前台没事了就跑到厨房去帮忙--顺便学点技术(哪怕是最简单的摘菜洗菜),偶尔还会客串一下收银。经理也把她当“听用”,除了所在的快餐厅里干,另外一个西餐厅忙不过来的时候也把她喊过去。由于熟悉了各种岗位,以至在春节后新员工刚刚到位,管理人员又不在时,甚至还临时冒充起“师傅”对新员工“指指点点”,自称可以干“大堂经理”了。
虽然累了点,但应该有所收获的,尤其是接触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各种身份的管理者、不同的打工目的的同事、形形色色的顾客。再加上穿梭在上班族为主的快餐厅和有钱人、外国人居多的西餐厅之间。

当然,打工期间也受了不少委曲,尤其是刚去的时候。比如新来的洗碗工没沥干水就端出来,而她恰好站在滴了一滩水那儿;老师傅看不顺眼会找点事由责骂几句等等等--应该会有很多很多事例。不过这些事先有思想准备,还是顺利渡过了。其实俺认为这种经历也很重要。

实际上同事们都很好的,虽然他们所受教育太少。孩子往返两个餐厅之间,往往两家的同事都会为孩子留饭及饮料。去厨房打杂,师傅们也很友好,孩子个子小,还专门找来适合的菜刀及案板供孩子有空的时候用。

真心感谢餐厅经理及共事过的所有员工,无论是对孩子的照顾还是责骂都会对孩子有所帮助的。感谢餐厅免费职工宿舍和合租公寓的室友。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孩子回学校啦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970&fromuid=616
197#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2-15 17:3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透望远尘 于 2012-3-23 22:40 编辑

雷曼 发表于 3 天前
                                             
                             “科大,我的第二故乡,我来了!”
光阴如梭。
转眼间,孩子入科大后的第一个寒假就结束了。
告别了孩子在家时的喧哗,告别了围着孩子围着锅台转的忙碌,告别了与孩子打趣闲聊的温馨,告别了孩子熟悉的身影……在料峭的春意中,迎来了龙年的新学期。
昨日,我们驱车把孩子送回科大。
安顿完毕后,全家一起在西区的矽谷共进晚餐。
同往常一样,在矽谷餐厅外的路旁,与孩子作了一番嘱咐叮咛,我们与孩子道别。
孩子缓步向宿舍走去。步伐缓慢沉静而又坚定。始终没有回头。
我站立在原地,目送着孩子,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变小渐渐模糊,直至消失……心中怅然若失。
忽然,眼前浮现出孩子在人人网写的一段文字:
       我知道,许多学霸已经在科大的自习室等候我多日了。是时候了。我不知道下次有没有勇气和他们一起在科大的自习室度过漫长的寒假和暑假,但我现在只想再回头看一眼苏高中(注——孩子高中母校)的温情,看一眼立达(孩子初中母校)那豪华的校舍,看一眼苏州,看一眼我们一起奋斗过的地方,看一眼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让我藏起那份雄心和坚韧,让我的目光只有柔情和真诚。
       科大,I am back. 与科大战友相伴相随,吹响战斗的号角。耳边回响起那红红的科大校歌。我的第二故乡啊……我来了!
原来,孩子已经把科大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孩子的生命中,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科大的烙印。孩子与科大难分难舍了。
……
龙年伊始,“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的步伐中藏有“雄心和坚韧”。
……
此时的我,万千感慨只能在心中化作一声:祝福你,孩子!
愿所有学子在第二故乡——中国科大,施展才华,放飞理想。

“科大——我的第二故乡,我来了!”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d=17937&fromuid=616


198#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2-17 09:4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902896 于 2012-2-17 09:49 编辑

[原创] 随想:孩子的"老"是谁? [复制链接]  
  

pdy 发表于 5 天前


呵呵,这里说的老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老师哦.
孩子今天傍晚走了,回中科大了.
走前,我半真不假的说"到学校你该兴奋高兴了吧,,和同学一起,自由自在的",见孩子没作声,我再加上句"也没有老爸的批评了....",孩子内功好,不露声色,我知道说到她心里去了.
寒假时间长,自然会少些感性多些理性.
说实话,此次春节在交谈中批评了孩子几句.
现在的大学生,假期回家,看来表现大都差不多,咳---就权且算孩子彻底放松吧.
不过,我觉得这种放松,这种状态有些过,要批评几句,实属为她好,也是"忍不住"之举.但效果我也知道.不会好到那里去.
有点纠结,以后怎么办呢?
说实话,许多事,除了交谈,包括批评,我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似乎有些无奈.
孩子小时候,我们是"强大"的,孩子大了,我们不再"强大",以后还会变得"弱小",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老师"呢?...
我想,父母是"老师",但这可能只是"初级阶段"意义上的,到了"高级阶段",该是社会来充当这个"老师"吧,这够强大也够孩子学的,还有是他们的家庭和孩子充当"老师",会使他们温故而知新....
回想自己,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
看来,咱的"无奈"许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且有充足的理由支持呢.
因此,一般不必担心哈....呵呵.
估计孩子就要到寝室了,咱也完成"随想"了,发帖.




199#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3-5 21:23: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大方无隅(八)形而上学境 [复制链接]  
  



晚秋归来 发表于 5 天前



       家庭教育在历经了客观境和主观境后,开始进入超主客观境,也就是超越了现实对象的给予和依存,凭借着人的意志自由,达到自律而不依赖于他律的自在恒定状态。

       周易的“太极”,老子的“自然无为”,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托尔斯泰的“天国”,指向的都是形而上的非现实实存的纯精神性的最高灵魂实体。

       一般而言,家庭教育在到达“自我价值境”“道德人格境”的主观境界后,已经依稀洞见了教育的本质实存,然而其内核仍然遥不可及,仍然需要接近并洞穿智慧的源头。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的欲求点,仍然止步在易变易逝而非恒定不变的有条件的对象给予上,自我价值及道德人格的实现过程,容易受到外在和内在的条件制约和限制,并随外在和内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具体表现在:当外部主客观条件不适合或阻碍自我价值实现及道德人格形成的状态下,往往出现内心焦虑、不安、苦闷、忧愁、愤怒甚至仇视,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催生出消极情绪,逐渐内化为不平衡心理,或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或伺机报复。

       看来,形而上的家庭教育引导,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具体实施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最大限度地淡化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内心导向不受主客观条件制约的永恒的无条件。至于无条件的路径和归宿,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康德认为“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是通过“意志自由”实现的。

      二是塑造对“无条件”灵魂的敬重和崇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三是引领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和科学研究兴趣,意识到从事研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这样才能从他们中产生出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


大方无隅(八)形而上学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337&fromuid=616
200#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3-5 21:25: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大方无隅(九)执障破除境 [复制链接]  
  






晚秋归来 发表于 5 小时前  



        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这就完全剔除了康德的道德自律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我们暂且不去论及萨特哲学观点的正确与否,只是从中吸取有价值的理念,应用到家庭教育中来,这就是人的天然自由观念,它没有任何先天的本质作为依存,人是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完成自我的选择。

       在教育孩子的全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头脑中事先框定出某些条条杠杠,然后,分门别类地套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状况和不同的情形上,主要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

       外在的表现主要是,把自我的意识、群体的意识以及社会的意识,当做孩子的意识。从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到升学、择校、择偶、选专业,甚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行为方式等,总是有意无意地嵌入非孩子自身的意向。

       内在的表现主要是,将内化形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目标追求等,强化为孩子不得不遵循的内在约束和执障。

      殊不知,家庭和社会培养一个循规蹈矩,符合现实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孩子,是容易的,也是广受众人认可的,因为它依顺并遵循了预定俗成的成人意愿。然而,这无异于人类的克隆繁殖,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不是说这种人类的外在和内在规范没有价值,无需传承,而是不能以先入为主的形式不自由的传承,不能以丧失自我自由的方式传承。

      尊重孩子就从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开始,从尊重孩子的个体自由开始。无需担忧孩子无所依存,因为以自由智慧之光烛照有情生命之无执本性,才是真正的有所依存。


大方无隅(九)执障破除境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438&fromuid=6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7 14:06 , Processed in 1.3246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